【天工开物】6mm“窄路”里走出光明大道天大博士生天开园内开办生物医疗企业
“无论校内的咖啡厅、会议室,是陌生,或熟悉,依旧给人一种漂泊感。而在天开园的5号楼,现在我们有家了。”日前,天津大学化学专业在校博士生李双阳创办的天津心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搬入了位于南开区科技广场的天开园。
近年来,自主创业的高校人才越来越多,仅在天开园入驻的天大创业企业就多达27家。李双阳的企业为何让人关注?还要从他研发出全球首款体内可视化小口径水凝胶人工血管,并凭借这一成果获得了三项国家级金奖说起。
李双阳推出全球首款可视化小口径水凝胶人工血管诞生,这项成果或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早在陕西科大就读本科,李双阳就发现,很多教科书都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的,“当时我们有一门课叫高分子材料,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纳米药物,我才发现可以通过材料学实现从事医学的梦想。”从此,天大化工学院成为他唯一的考研目标。
“能够自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这些本专业的核心内容,足以见证他的学习能力和对专业的喜爱。”天大化工学院教授董岸杰对复试第一名的李双阳印象极深,后来成为他的导师。
董岸杰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做抗凝血涂层材料。它可以阻止血液在血液接触型器械表面发生血栓,在医学领域适用性极为广泛。“我鼓励他和一个师姐合作,去做涂层的项目,争取早发论文,拿到国家奖学金。没想到不到两周的时间,他就把数据都做好了。第二年他就发出了第一篇SCI论文。”董岸杰回忆。
老师给的项目难得,李双阳研究毅力更可贵。他家庭并不富裕,早在本科阶段就已创业自己挣得学费。此次国家奖学金2万元,这是李双阳第一次通过做科研,满足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导师的鼓励下,李双阳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通过了硕博连读。如今他已经发表12篇SCI论文,申报了四项国家专利。
2020年,天津市胸科医院给董岸杰教授发来邮件,谈到人工血管在心脏搭桥中的必要性,询问能否在抗凝涂层基础上,在6毫米以下人工血管方面寻求突破。原来人工血管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研究多年,但在上世纪70年代停滞下来,尤其是小口径人工血管远期通畅率不高,容易形成血栓。
小口径人工血管,将会给行业带来颠覆。这种6毫米以下人工血管,就好比一条窄路,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拥堵,血液如果流通不畅,就会造成血栓。如何做出这样的血管李双阳日思夜想?“聚氨酯、聚四氟乙烯无法解决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痛点,所以选择换成我们课题组一直在研究的水凝胶,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双层水凝胶这个概念。”李双阳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材料,是因为它能提供合适的力学强度,还有“生物相容性好”优点,可降低生物体免疫排斥反应。
而人工血管外层要考虑力学强度大小的问题,还要考虑它与天然血管同频共振的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算研究成功。李双阳就此长在了实验室里,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常是早上6点多就到实验室,有时候一抬头发现已经是夜里两三点。
经过反复试验,他用化学交联剂的方式把内层水凝胶溶胀率降到最低,以防止体积扩大,外层则选用了大强度水凝胶,通过不断调整配方、用量来找到与天然血管相匹配的力学强度。
2021年,在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李双阳将水凝胶预聚体缓缓注入小口径人工血管模具中,用手轻轻握住模具,短短10分钟,一段6厘米长、直径仅6毫米的人造血管就诞生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采用的技术使得生产成本比传统的组织工程技术大大降低了。凭借这个成果,李双阳团队拿下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及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金奖。
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里,李双阳带领团队成功制备出小口径人工血管。现在天津的医生们成功将李双阳团队研发的一段4毫米可视化小口径水凝胶人工血管移植到了猪的颈动脉上,并对多项指标持续监测。如今,实验猪已经术后一年多的时间,各项指标正常。
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李双阳逐渐了解了从制作一份商业计划书,到公司的运营模式、产品市场、国内国外竞品、产品适应症、行业痛点等一系列问题。爱挑战的李双阳认为,“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个人理解,就是把你的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上,得让人们用得上。如果我只做科研,就更多地是以论文的形式去普及,但是让成果融入市场,让资本加速成果转化,我觉得需要公司的力量。”
2021年6月,李双阳创建独立运作的天津心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吸纳了不少来自天津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天工开物】6mm“窄路”里走出光明,形成了一支不同学科背景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团队。
窄路越走越宽。现在基于材料技术的制作和试验能力,李双阳团队接触了天津胸科医院、天津南开医院等知名医院多个科室。“心脏内科的医生他的同学可能在骨科,他们也有材料的需求,逐渐地我们涉猎的领域更多了。”目前,团队已经研发出“具有自愈合功能的仿生人工血管”、“用于血液接触材料表面的长效抗凝血涂层”以及“心包防粘连补片”等一系列产品。
涉及医疗行业的材料科研,产品突破是沧桑的远程。面对悬而未决的资金缺口、广阔的产品应用场景和越来越多医疗需求项目,李双阳坚韧乐观的性格,总是看上去那么抗压。从在天津大学就读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大道天大博士生天开园内开办生物医疗企业,李双阳就兼顾学生工作和科技研发甚至还有创业的勤工俭学。这让他成功练就了过人的时间和精力的管理能,也让团队小伙伴们有了主心骨和向心力。
现在,依托于天津大学的平台,李双阳和团队成功入驻天开园园区。目前,李双阳在天开园的办公室距离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研发所需的场所不足一公里。“希望未来天开园的两翼能够为我们这样的科研企业提供更多共享实验室等科研创作,我们也将用企业不断的创新发展回馈园区。”李双阳说出自己现在的最大希望,5年内我们能实现至少一项技术的市场化,希望公司能活下来,终极目标是把小口径人工血管真正推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