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海老公寓体验如何?建筑师在家办展聊“公寓问题”
建筑师哲晖2020年初以11万元1平米的价格买下了一套上海老公寓,在建国西路高安路路口西南角的建安公寓。3年过去了,有中介问他,定价16万元1平米,想卖的话,我帮你试试看?
哲晖不想卖。她已经住习惯了,经过研究房型和小区历史、一年前做团购团长这两件事情,她跟邻居已经打成一片了。
这栋楼房龄九十多年,设计者赉安是近代上海住宅设计的名家。不断探索房子信息的过程,让哲晖对老公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近她和同学、搭档张琪一起,在家里办起展览“公寓问题”。她们邀请艺术家、参观者一起走进老公寓和附近的老社区。从居民生活变化、房子改建历史和现在的修缮需要,到社区商业店铺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问题、作品和参观者的脚步,彼此相融。
哲晖和张琪是一对同窗好友,曾就读于东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做建筑师。以norma那么工作室的名义创业,一起接设计工作。
在三明治在地创作支持计划(555 Found)支持下住在上海老公寓体验如何?建,她俩在哲晖的家——建国西路高安路路口的老公寓——建安公寓,办了展览“公寓问题”。
建安公寓由两栋楼组成,建国西路641-645号高层居北,高安路78弄的1~3号楼在南,中间有一条走廊连接,旁边各有一块绿地。两栋楼都有左中右三个楼道。北楼是中间楼道有五层,两边楼道有四层;南楼是中间楼道有四层,两边楼道有三层。原始设计均为一梯两户,但经过多年来的变化,户型变化很多。
建安公寓的设计者、法国建筑师赉安,曾在上海滩叱咤风云。1920至1946年间,赉安设计过超过一百个住宅项目,是上海近代历史上的住宅设计大家。
2020年初,哲晖和同为建筑师的丈夫买下了这套公寓,是4楼的一套120平的房子。装修情况不错,户型也有特点:开间大,层高比较高,窗子多。主卧有朝南的窗和朝东的玻璃门,相当于两面有窗。阳台视野好,能看到小区内的大绿地和高安路对面的老房子和大树。
这个楼道一共5层,1楼是商户,2至5层都是一梯两户,有一层是两户打通成了一户,1户空置,实际有6户居住。
上海的年轻外来人口生活选择很多元。有人喜欢郊区全新大楼盘,有人喜欢老城区老房子。怎么选择,全看需求、预算和喜好。老公寓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因地段关系,无论购、租都贵。而住起来感觉是好是坏,具体可能有什么问题,在住进去之前,人们往往没有太确切的感受。
哲晖告诉记者,买这套房子之前,从房子、小区到周边社区,他们并没有详细了解,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用来犹豫。她和丈夫都是外地人,从小到大生活习惯上都喜欢大房子。做建筑设计这行,让他们更青睐老房子设计和装修的质感。
但上海的老房子粉丝也多,好房非常抢手。看这套房子之前,他们已有过错失钟意的老公寓的经历。于是,对这套房子“一见钟情”之后,就赶紧“秒”了下来。原房主当时持有这套房产就是投资目的,是从同为资产保值增值目的的朋友手中买来的,满五年出手。从买房开始,哲晖就感受到,老公寓的市场真是有独特之处。
哲晖在研究小区里的多种房型时,看到有业主做出一种很厉害的操作:按照“小红书风格”先装修好卫生间、厨房,在小红书上发美图,成功招揽买主,签好定金合同之后,再把装修敲掉,恢复原状,这样才能签使用权交易合同。买家到时候再按自己的意图重新装修。
建筑师研究建筑的基本方法是查图纸、比对现状。哲晖去上海城建档案馆申请,调出了赉安1932年的设计图纸扫描件,并找来1985年出版的《上海公寓建筑图集》,里面收录了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1958年测绘的建安公寓图纸。这些图纸都画出了建安公寓的标准层(平面布局相同的楼层)和一层的平面图,
1958年的图纸显示,哲晖家有一个圆形的垃圾道。垃圾道是公寓中曾经常有的一种基础设施,住户可以把垃圾直接从管道扔下去。不过,在建安公寓,垃圾道不再能扔垃圾已经很久了,成了各户家中一块普通的空间。
垃圾道的弧形外壁形状是非常明显的,哲晖找遍房间都没找到。她查看1932年的原版设计图,图中垃圾道在对门邻居家。
对门邻居在地产业工作,和哲晖算是同行,也是个老房子迷。哲晖敲开邻居家的门,在他家的储藏室里发现了原来的垃圾道弧形墙面。他家的格局、装修都接近“原封不动”,地板、门窗都是大楼兴建时安装的。
刚好这户邻居家的房东租住在北楼中间楼道的五楼。他很关注大楼里每一套房子的交易情况,对价格筑师在家办展聊“公寓问题”、买房者兴趣很大,经常挖掘信息,跟哲晖交流。他听说这件事之后,提供了记录帮忙印证。
一楼与标准层是不同的图纸。哲晖比对1932、1958两版图纸,一楼的图里也符合垃圾道在哲晖邻居家这一行、不在哲晖家这一行的规律。垃圾道是竖直穿层的,上下一致。至此终于可以判定,是1958年的测绘图画错了。
类似这样的“小问题”,往往会牵动楼上楼下多户邻居。从哲晖搬进来开始,两周内楼上楼下邻居都来过她家串门。大家都很关心新邻居会是什么人,会怎样对待老公寓,要不要做大规模的装修改动,会不会因此影响到邻居休息。
二楼伯伯家是这个楼道里住得最久的一户。他父亲当年是南下干部,曾经在武装部工作。他父亲所在单位当时接管房产后,分配给他家居住。伯伯后来买下了房子的产权。他对老房子的状况和历史了解很多,对小区的管理也十分上心。他多次提意见、写信呼吁甚至打官司、上访,在住户中很有威望。
哲晖和张琪采访过伯伯多次,也和他夫人经常聊天。参与“公寓问题”展览的艺术家高洁也采访了他,了解他十多年努力为公寓周边树木和公共环境发声的事迹。高洁为他画了一幅“公寓植物”守护神像,画中有公寓里的日常场景和老人脑海中的场景,画中人的脚步攀上梯子,仿佛走上公寓花园头顶的天空。
张琪经常做策展。她在读研的时候就研究公寓住宅,很在意房间的划分、住宅设计和功能等等。“公寓问题”既指哲晖住的公寓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是指她们两个人在工作、研究中,从老公寓的情况出发,得到思考,去关注的更多问题。
从5月13日到6月10日,哲晖和张琪拿出每周五六日下午到晚上的时间,邀请感兴趣的人们来参观房间。她们也邀请了5位(组)艺术家,了解这座公寓和居民,创作出绘画、装置、照片、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并带着大家在附近社区漫步,了解这里的“社区生活圈”。
漫步在衡山路335弄门口集合,走过街区里的老公寓、老店铺,优秀历史建筑、新开的小店……哲晖和张琪一一为大家讲解。
小店越来越少,居民有很多不便。就拿建安公寓一层的店铺来说,新开的三查咖啡屋以前是花店,功能变化很大;南京汤包·曼曼粥铺在吃货社群里有知名度,店里总是坐满了人,但比以前缩小了一间店面。老社区的消费选择有限,每一间亲民的店铺都很宝贵。
5位(组)艺术家经过最长八个多月的时间,来勘察公寓场地,采访居民,自主创作,一起还原了一段关于建安公寓的完整故事。用张琪的话说,她们俩受精力、能力、经验限制,研究不完的那些“公寓问题”,“艺术家替我们做了”。艺术家们带来许多新鲜有趣的视角,他们的作品也引发观众们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写生小组Drawing Shanghai是一个有上百位成员的知名绘画社团,他们都是老房子爱好者,画过上海很多地方。二十多位成员参与了画建安公寓,现场展出了四十多幅风格各异的场景画,记录下老公寓里外的细节和老社区的烟火气。哲晖和张琪绘制了街区地图,标注了永平里、吴界、建业里等附近的著名园区和很多小店,写生小组的画作与地图上的地点对应。
“回想我们在纽约留学的时候,也是住老公寓。学生时代我们就通过住的房子,去了解城市的历史,对公寓话题开始感兴趣,慢慢学会给自己‘找题做’。看到大家亲身来感受老公寓,甚至有年轻的邻居也来参观,还说看到了他们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的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哲晖和张琪还会把对老公寓的研究和分享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