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场上寻找“双创”答案
种植之后带来的经济问题、商业问题等,需要的是跨学科思维。通过大赛寻求跨学科融合,让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是农学双创大赛与其他领域双创大赛最大的不同。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讨论番茄种植的场合,但是她的提问不免令在场观众纷纷联想到,市场上售卖的一个个硬邦邦、丧失本味的番茄。
这是4月15日“大丰收杯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华北片区决赛现场。来自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华北地区9所农科院校的22支队伍齐聚中国农业大学,切磋创新创业金点子。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表示,本次大赛是农科院校为国家培养双创型三农人才,发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在赛场上,邹晓蔓展示了一套“对标思想”,比如对标某知名干果公司,他们从中汲取产品好、人性化服务的优点;对标某鲜果售卖公司,从中获得启发直接将番茄送到居民家中。营销思维活跃,这也正是老师看中他们的地方。
借着采访之机,该团队成员娄凯皓、胡风请《中国科学报》记者分享了美味的火山番茄,顺便还对记者的购买心理做了一个小调研。
在娄凯皓看来,大学生创业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容易接触教师、企业高管”。去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与校友会合作开办了“中国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企业高管前来为大学生授课,“在校企联动下,我们最终确定了这种模式”。
大学生创业容易存活,学生身份容易获得信任。校园就是一块“试验田”,先获得校内的承认,再在校园周边积累种子用户,口碑相传逐渐向更大范围铺设。
“老人家的猕猴桃种得好,可惜就是卖不出去,年轻人稍微动动脑筋就卖出去了。”王盼宁这话听起来有些“大言不惭”,却道破了行业隐痛。
为什么菜品上佳却卖不出去?为了获得更确切的答案,他坚持到菜市场卖了3个月菜,终于找到痛点所在。
“客户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菜从哪里来?第二问通常是菜新不新鲜?”王盼宁说,于是,他决定用直播的方式,让用户了解菜源,吃上放心菜;让用户在平台上预订后现摘,保证第二天吃到新鲜菜。
谈起直播,王盼宁有些不好意思,原来他曾经有所尝试,但“拍得并不好”,可有一点他却是很肯定,“直播,就是年轻人干的事”。
别看赛场上创意异彩纷呈,事实上,在各行各业双创大赛如火如荼展开的当下,农业领域的双创大赛这些年却相对较少。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曲瑛德告诉记者,尤其是纯粹的种养殖大赛更少,但种养殖是农业中最基础的领域,产业规模庞大,而目前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还比较欠缺。
相比较于工科单一产品变量少、可控性强,农科的生命体周期长、变量多、可控性相对弱,最直接影响的便是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很难形成规模化、品牌化。这是农业创新创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他们参赛的“药田云宝”项目,意在为药农解决种、产、销和技术指导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通过实时上传中药种植数据,在种植的时候把控质量,销售前让市场、质检部门当场检验。有源可溯,把不合格产品挡在门外。”团队成员王安然全程简洁清晰的阐述,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火山番茄是依托国家级贫困县山西阳高的火山地质,利用本校实验室的“温室全套绿色防控技术”在赛场上寻找,以“技术指导服务+贫困户种植”的模式生产的低药低肥高品质番茄。
邹晓蔓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熊蜂授粉的图片,也一并解答了市场上番茄不好吃的原因多是人为催熟,而他们通过熊蜂授粉还原了自然发育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番茄的糖度和口感。
曲瑛德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作物学会人才培养与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在他看来,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涉农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此,赛前,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宣告成立。
“传统农学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然而在农业应用及推广上相对而言比较薄弱。种养殖需要链条延伸、规模化,才能产生附加值效益“双创”答案。种植之后带来的经济问题、商业问题等,需要的是跨学科思维。”曲瑛德说,通过大赛寻求跨学科融合,让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是农学双创大赛与其他领域双创大赛最大的不同。
在现场,企业代表、深圳五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监周单更是现身说法,为大学生讲述了“不搞农的人告诉你怎么爱上农业”的体会。
比如,星星之火团队的公司化方案明确,得益于团队中加入了金融、会计专业的成员,他们中甚至还有一名来自中国药都保定安国的成员,负责市场调查。
梦想农场主团队致力开发线上、线下农场,实现线上娱乐,线下体验、售卖、旅游的结合。其团队中就有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成员。
比如,橙子狐狸团队成员实现了跨校联合,一名成员是中国农大作物遗传育种博士,一名成员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而他们联系的纽带在于都曾在广西大学求学,母校情谊发展为创业伙伴。
山水仙峰队本是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原以为会结束在暑假的旅程,却因为这次比赛又重新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