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士返乡创业帮近40户农民拿年薪
7月6日,恩施来凤县的山间下着小雨,但“大山猫”农牧专业合作社的股东段中秋仍举着伞,在冷库基地里忙里忙外,身上的棉袄穿了又脱。
远在1000余公里外的上海,合作社创始人张金成则正在做接车准备名校硕士返乡创业帮。冷藏车到达上海后,一包包农产品将被放到客户社区的自提冷柜中。目前有500余户上海居民,常年食用的农产品来自来凤的大山里。
目前,合作社已与近40户农户签订“年薪制”种植养殖条约,有签约户4年纯赚70余万元近40户农民拿年薪。未来,“拿年薪”的签约户还会更多。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每天与菜园子、跑山猪打交道的张金成,既有名校学历,又曾拥有大都市的高薪工作。13年前,这位走出大山的“放牛娃”又回到了大山深处,家人不理解、卖房还债、农户不合作……探索路上的屡次挫折没有压倒他。他坚定地认为:“读书不是为了远离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远离贫困。”
张金成的家乡就在来凤县,早年从西安交大硕士毕业后,曾在深圳、上海等地的公司高薪就职。2008年,他在上海买了房并安了家。
出生于农村的张金成,在城市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商机:城里的有机菜价格不低,很多城里人想买,却没有好的渠道。认准了这个机会的张金成在2010年付诸了行动,开始计划着将家乡的原生态“农耕产品”送上城里人的餐桌。
“最开始的时候,张金成搭上了电商兴起的快车,主要在淘宝店售卖农产品。”段中秋回忆,当时张金成骑着一辆摩托车,在来凤乡下走街串巷,收购各类农产品再销往各地,主要在上海积累了一小部分稳定客户。但这样的收购模式,产量和品质都得不到长远保障。
于是张金成再一次回到了田间地头,潜心探索起生态有机菜的大规模种植方法,这一探索就是数年。他认为,农民需要被组织起来,恢复传统的自然农耕模式,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彻底地散种散养,才可以使农产品的品质回归到以前的农耕时代。
然后,众多农户通过产能叠加的方式实现产业化,再加上全程冷链的物流配送机制、品质保障机制和业务平台等,共同构成一个全新的农产品供应模式。
据了解,“大山猫”产品的购买模式是会员制,一年8500元至15500元的会员费对应着不同的蔬菜套餐。用户只需在“大山猫”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轻点几下,可以选购的200多种各类农产品便可全部展示在屏幕上。“会员每次点击下单即可获得所需农产品,无需再付费。”段中秋说,“目前免费配送范围已经覆盖江浙沪各大城市。”
2017年,进入新模式的“大山猫”向上海发出了第一批货。后续几年“大山猫”凭口碑积攒了数百户稳定的家庭客户,还在上海建设了生态农产品体验馆,“大山猫”开始谋求更迅速的增长,并从2022年起正式步入产业化阶段。
种菜养猪“红线日,是每五天一次的“大山猫”合作农户向冷库送货的日子。在来凤县大河镇的冷库中,姚利伍和曾菊芝夫妇正在冷库打包着空心菜、茄子等蔬菜。
“乡亲们固守金山盼望出路,大山猫独辟蹊径定圆梦想。”这是革勒车镇葩坪村村民龙进堂家大门上的对联。龙进堂说,自从成为签约农户以来,他种上了“年薪田”,4年纯收入达70.8万元。在他的每块菜园旁配有一口泉水池,一个豆饼发酵肥料箱。“这些蔬菜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豆饼、猪牛粪等‘营养餐’,除草不用药,虫子靠人捉。”龙进堂说,自从种上了“大山猫”蔬菜,没有背过农药桶,没有上街买过化肥。
张金成曾以来凤县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大学,此后他的人生轨迹顺风顺水。升学深造、入职“大厂”、外派国外、定居上海……他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与这段人生经历相比,张金成的“大山猫”的创业之路显得道阻且长。从辞去工作准备返乡“折腾”创业开始,张金成就不被父母理解,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家乡的村民们也都认为这个已经走出大山的高材生是在闹着玩。但张金成依然坚持将优质农产品送向城市,并获得了一些客户的认可。同时,他还开了一家原生态食材餐厅,已经依稀可见成功的曙光。
“目前‘大山猫’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城市消费和农村供应体系,下一步就是供应体系做大。”张金成说,“预计明年,家庭客户规模将达千余户,往后每年以一千至两千户速度增长。” 产销需要同步增长,据了解,“大山猫”已有近40户签约合作农户,这个规模将随客户数量增长进一步扩大。“未来有数以千计的农户和我们合作也是可能的。”张金成乐观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