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零售大盘点:无人便利店起飞进行时
提及2017年零售行业“风口上的猪”,恐怕少不了无人便利店。从亚马逊开创无人零售新模式,到国内大面积铺设模式的无人便利店落地,再到风口形成,创业、融资频现热潮
这一年,国内无人便利店行业从无到有,至今已然是零售领域不可轻视的一枚新秀。无人便利店这趟乘风起飞的历程,走得看似顺利,却也不乏波折。
就在2016年接近尾声之际,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向传统零售界投下了一颗“核弹”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免排队的实体商店Amazon Go。遗憾的是,受技术及成本等诸多因素制约,Amazon Go未能在商业用途上做到大面积铺开,目前还是一家处于“内测”阶段的商店。
不得不说,这颗“核弹”的破坏力确实还欠缺些火候,但其穿透力却非同小可。随着亚马逊开线下无人商店的消息漂洋过海,辐射到中国的零售圈,嗅到风口的创业者无不为这样一个信号感到兴奋无人便利店的时代已经来了!
不过,有一个烦恼摆在面前,Amazon Go看似高大上,技术壁垒却始终是个问题,该如何实现无人便利店的大批量复制和铺开,此前并没有可以套用的模板。在这样的僵局下,率先做出行动的,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
2017年2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兰与阿里系下的芝麻信用合作,推出快猫无人值守智能门店和“拿了就走2017年零售大盘点,免现场结算”的take go信用结算系统。这次由深兰所展示的无人零售技术,与Amazon Go在理念上大致一脉相承,都提供了一种“拿了就走”的快捷购物及支付方式。
一直到2017年6月,在这恐怕已经没什么人还继续惦记着Amazon Go的时刻,无人便利店突然出手,搞出一堆大新闻,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店铺落地,企业合作,融资投资,与之相关的消息被接连热炒,传得不亦乐乎。
2017年6月初,在经历了近10个月的测试后,缤果盒子与欧尚集团合作的无人值守便利店登陆上海。与Amazon Go运用的“黑科技”不同,缤果盒子在支付及商品识别上,采用的是技术门槛、成本相对低廉的RFID技术,这也为无人便利店实现大规模复制提供了一个模板。
此前深蓝推出的take go系统也在商业用途上有了进展。6月25日,深蓝科技联合娃哈哈共同推出无人智能零售店TakeGo,预计在三年内供应10万台,未来十年内计划扩大到百万台。
以缤果盒子进驻上海为开端,一系列无人便利店项目纷纷落地,闻风而动的资本也向无人便利店扑了过来。6月28日,“F5未来商店”对外宣称获得创新工场的3000万元A+轮投资。7月3日,“缤果盒子”也正式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的A轮融资。仅在一周的时间内,无人便利店融资金额就超过1.3亿元。
无人便利店领域已然是一派熙熙冉冉,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自然也不打算看热闹,趁热打铁再添上一把火。7月8日,阿里实验室对标Amazon Go的无人商店“淘咖啡”在杭州淘宝造物节上正式亮相。阿里这一布局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没有将 “淘咖啡”商业化铺开的打算,而是意在借助这一实验性产物,为为第三方提供无人购物技术整套解决方案。
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阿里这样的巨头有如风向标,其出手足以传达出一个信号:无人便利店确确实实已经站在风口之上。易观在《2017中国无人便利店发展专题分析》中就认为,阿里的淘咖啡引发了业界对无人便利店的关注,就此引爆国内新兴无人便利店。
6月到7月,无人便利店占尽风口与风头,不可谓不风光。然而随着曝光度的增加,无人便利店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表露无遗。
7月9日,就在阿里的“淘咖啡”对外公布后一天,在上海落地近一个月的缤果盒子上海首店就传出因为持续高温导致店内温度过高,不得不对外停运的消息。另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13日,缤果盒子因被举报涉嫌违建而遭到城管调查。
这也引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7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无人便利店需去“虚火”》的评论文章,指出无人便利店在看似火爆的背后,存在设计缺陷、技术漏洞以及开发、维护需要大量投入等问题。
随后8月8日,新华社也在《多地出现无人便利店,是新的创业风口还是资本噱头?》一文中指出,无人便利店未来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在于其运营能力。
此后针对无人便利店行业存在的无序竞争、过度泛滥以及缺乏统一安全标准等问题:无人便利店起飞进行时,媒体舆论也纷纷介入讨论。无人便利店该如何继续发展下去,对内对外都需要有个“谱”。在相关行业协会带头下,一系列“行规”的制定被排上日程。
10月24日,国内无人店领域行业组织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无人店分会发布了《中国无人店业务经营指导规范(意见征询稿)》,其中有关“安全”的内容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
随后在11月3日举行的2017中国零售创新峰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发布了《无人值守商店运营指引》,与此前的《指导规范》相似,购物安全仍是这份《指引》最为关注的问题。虽然这只一份指引性文件,其作用更大在于建立入行门槛的同时,让规范企业日后在相关政策协调、与相关部门沟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据鲸准数据库2017年10月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已有约138家无人零售企业,其中57家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超48亿元。另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无人零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1月,无人便利店项目已经吸金超过10亿元。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7年5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的数据,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销售达1300亿。报告同时还指出,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现上涨趋势,虽然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但仍面临选址难的问题。
北京函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赵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无人店的人工仅为传统店的1/8或1/6。无人便利店的出现,对于如何在大批量布局连锁便利店的同时,降低租金和人工成本,至少算是给出了一个回答。
不过,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无人便利店更倾向于一种“伪需求”。前阿里巴巴CEO卫哲曾对无人便利店模式公开提出反对,他认为零售店里的人,不是理货员,而是要变成理客员,帮助顾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货。人不是成本,人应该是投资,做无人便利店的价值还不如自动贩卖机。
而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张锐也表示,目前大多数无人便利店还没有产生盈利,商业模式也未真正形成,目前无人便利店仍存在成本控制、技术瓶颈、服务体验等诸多痛点。
也有部分人士认为,现在谈盈利和商业模式还为时过早。互联网专家王越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无人店是未来生活的大方向,但它更多的是体现新技术、新场景的“试验田”,盈利不是无人店在短期内的主要目标。和共享单车类似,目前无人店仍以投资为主,需要挖掘出很多试错的地方。
就在2017年12月25日,福州首家无人便利店在经营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后,目前已处于停摆状态。据该便利店的相关负责人称,由于公司新的发展计划和租金问题,可能会换址经营。尽管并非企业倒闭,但局部停摆的迹象已经足以说明无人便利店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盲目布局依然存在运营难以为继的风险。
F5未来商店创始人、CEO徐海成曾预言,2018年将是无人便利店的“爆发元年”。言外之意,尽管2017年无人便利店声势浩大,但仍未迎来发展巅峰,而行业的真正爆发,还要看来年。有直播、共享单车这些旧风口作前车之鉴,在无人便利店行业呈现群雄并立的局势下,随“爆发期”而来的行业洗牌恐怕也是在所难免。
缤果盒子CEO陈子林曾表示,想在2018年底,实现开5000家店,翻30倍的目标。轮番争议挡不住一颗要浪的心,无人便利店这头“猪”已经飞了起来,还试图在2018年干出更大的事业。至于它将像汪峰唱的那样“飞得更高卷起风暴”,还是猝不及防摔成死猪,恐怕还要在风口消停之时,看它自己能否独立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