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击剑、摔跤、水上救生……军运会“冷”项目在武汉“热”起来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3日讯(记者杨荣峰)马术越来越大众,击剑的搜索量翻了两番,摔跤在民间初露苗头,水上救生和铁人三项的圈子也不断迎来了新面孔……
一个多月前,举世瞩目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闭幕,军运会上的不少冷门运动项目走入大众视野。连日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冷门项目在武汉升温,越来越受欢迎。
“武汉消费和体育文化正在升级。”武汉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学实介绍,武汉市经济发展助推消费升级,军运会激发潜在消费需求,体育服务行业趋于个性化多元化,三个因素共同促使冷门项目升温。
“马术虽贵,但近两年在武汉越来越受欢迎。”近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咨询武汉市多家马术俱乐部了解到,马术来汉十余年,近两年的发展明显加快,也越来越接地气。
去年,武汉市连开两家马术俱乐部,其中位于硚口的一家马术俱乐部是武汉首个中心城区商圈内的马术俱乐部。 今年,武汉还将马术纳入少儿暑期免费培训项目,马术门槛降低不少。今年下半年,中国马术协会在武汉举行骑手分级考核,这在华中地区还是头一次,也使得武汉马术整体发展水平更高一筹。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咨询位于青山八大家、江岸永清路、江岸黄浦路、硚口园博大道等地的多家击剑俱乐部了解到,武汉的击剑运动此前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民间热情不温不火,军运会开幕后,击剑的知晓度明显提升了,前来咨询体验的人也多了,军运会期间,网上“击剑”词条搜索量更陡增为平时的4倍。
“体验课增加得不多,但电话咨询倒是多了起来。”市民胡先生在武昌徐东经营一家摔跤工作室,教授国际摔跤,网上一直挂着体验课,折扣大,只要几十元。
“今年开始,电话咨询的顾客越来越多。军运会就有摔跤项目,中国军人运动员拿了3块金牌。”胡先生说,军运会结束至今的这一个多月里,咨询电线来个。
武昌一家私教工作室的教练孔先生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观感上,摔跤不如拳击、跆拳道、散打等项目,且练起来也更辛苦,见效也慢,堪称“土味儿”项目。因此,虽然拳击、跆拳道、散打等项目在民间逐年火爆,但摔跤项目则一直不温不火。
一名摔跤教练汪先生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一直以来,武汉民间的摔跤热度不高,练摔跤的也多来自中小学校的定点培养,少有的摔跤比赛也非商业性质。近两年,市场化摔跤培训才在武汉露出苗头。
一名业内人士孙先生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透露,趁着军运会带来的热度,今年下半年也有民间组织尝试在武汉成立摔跤协会。
11月初,7名80后游泳爱好者找到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希望找师傅带一把,学习军运会项目之一的水上救生。
水上救生项目中,参赛者要救助由人偶扮演的落水者,在水中还要通过各种障碍,技术门槛很高。军运会期间,水上救生项目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热点。
市民李先生是游泳爱好者,早年前曾考过救生员证。他说,水上救生是个非常冷门的项目,技能要求高,可供联系的平台不多,因武汉军运会的契机,他身边不少游泳爱好者朋友和考过救生证的朋友,都被点燃了学习热情。
段先生是一名铁人三项爱好者。他介绍,铁人三项门槛非常高,武汉能完成赛事级别的“铁友”也就两百多个。这两年,铁人三项的初学者多了起来,聚会、拉练也热闹了不少。
“最近生面孔多了,还没认全就又来了新人。”他说,近两年来,武汉军运会影响力大马术、击剑、摔跤、水上救生……,铁人三项作为军运会项目之一,民间的热度也跟着沾了光,武汉铁人三项圈子扩张较快,初学者增加了不少。
上述冷门项目为何在武汉渐渐“热”起来?武汉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学实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武汉市整体消费水品提升;二是武汉军运会激发潜在消费需求;三是武汉市体育服务行业趋于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王学实教授介绍,武汉近些年整体经济水平提升,推动消费升级,更提升了市民的需求层次,生活服务、精神文化类消费需求也随之扩张。
他认为,武汉军运会有不少项目是冷门项目,这些冷门项目不仅具备个性化、时尚化的特征,还代表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铁人三项代表着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等军运会“冷”项目在武汉“热”起来。
“都说一场大赛带活一项产业,武汉军运会更是如此。”他说,世界军人运动会是一场重大的国际赛事,媒体预热、民间关注、社会传播,近两年来,武汉军运会持续升温。经过深度展示,这些冷门项目得以激发市民多元化的潜在消费需求。
“长远来看,军运会给冷门项目带来的变化是一个契机,展现出武汉的消费升级和体育文化升级。”王学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