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00后”本科生科研创业公司估值3亿
2023年春,一家名为贻如生物(SynMetabio)合成生物学企业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种子轮、天使轮融资,成为创投界焦点。引人瞩目的不仅是其在合成材料研发的实力和对绿色未来的愿景,更因为其创始人苏睿,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大四学生。
来自山东滨州的苏睿,在上海科技大学主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早早就进入生命学院范高峰、张翼锋、沈伟三位教授和物质学院郑宜君教授的课题组学习的他,在了解学习分子克隆、合成生物材料、细胞培养等技术后,决定从事生物新材料的创业。
他解释道:“上科大的科研氛围是对我最早的科研启蒙,在上科大的沃土上,我们能够在本科阶段建立起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认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苏睿创办的贻如生物,是当下产业界最早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微生物纤维、蛛丝蛋白和贻贝粘蛋白等生物材料的公司。
2020年6月,金越、王华强、王凯帆、张林隽和张紫飞,这5名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国科大2016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带着他们自己设计的芯片“果壳”毕业——一颗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
这颗芯片是全国首个由本科生主导设计并流片的处理器芯片,能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以及学生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Core。而这5名毕业生生科研创业公司估值3亿,被网友赞叹拿到了“最硬核毕业证”。
中国科学院大学自2019年启动“一生一芯”计划以来,让参与的每位学生接触到处理器芯片设计的全流程,并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目前,该计划已吸引了数千名对处理器芯片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培养出数百名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
能发Nature和Science,是无数学术人的梦想。然后,已经有优秀的“00后”本科生早早就摘下了这份顶刊的王冠硬核!“00后”本科。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杨正金教授团队再发Nature,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署名里出现了一位本科生的身影——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焦中任是该论文的共一作者。
这位来自合肥六中的年轻学生,早在高中时候就表现出来惊人的天赋,荣获第31届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国家二等奖,实验成绩位列全省第一。
2022年8月18日,美国西北大学William R. Dichtel、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K. N. Houk院士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薛小松等多团队合作在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发现全氟烷基羧酸 (PFCA) 可以通过氢氧化钠介导的脱氟途径进行矿化。
值得注意的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天津大学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预立,是一名标准的“00后”。
无一例外,这些年轻人都早早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但科研之路的打开,有赖于学校科研环境的引导。
学院一直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出台《天津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也发布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得益于该计划的支持,本科生们能够提前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这项计划着重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格实行教师与本科生进行双向选择,建立团队;研究生与本科生一对一辅导计划,跟随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进行辅导学习;组织和提倡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大赛,增强学生实战比赛能力……
该计划实施的第一年:2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45名老师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2篇,包括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光学和应用物理学顶级杂志论文;申请发明专利3项。
本科生尝试搞科研,收获的从来不是论文和专利,而是对思维的训练。对于早早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并且对科研有兴趣的年轻人,尽早接触科研其实是一件好事。
在本科阶段能够有机会开展一个项目是非常有价值的,既可以将理论课上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也可以有机会让自己更多思考以后的职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