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首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高荣誉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4月9日落下帷幕。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成像的开拓者”项目获全国冠军。这是江苏省高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上夺得最高荣誉。这一项目为何能获得如此大奖,荣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努力和坚持?
4月13日下午,在南理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光影流转”项目负责人、南理工电光学院2019级博士王博文。大赛中,他以“光”与“影”开场,介绍了项目背景与技术瓶颈,通过三大核心技术详细阐释了如何突破物理极限、使成像分辨率得到跨越式提升。以“声、频、光、影”联动的形式全面展示了项目团队在亿像素夜视成像技术研发和运营中的创新维度、产品形态、竞争优势及战略规划。
这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王博文说,他们团队以“计算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前沿科学探索,研制出国际上首台基于计算成像原理的超高清红外热像仪江苏高校首夺“互联网+”。该仪器打破了红外成像长达20年之久的“百万像素”分辨率禁锢,创造了红外成像的“亿像素”世界纪录。产品体系已完成从处理芯片,到机芯模组,再到系统整机的全方位覆盖,仪器产品在成像分辨率、灵敏度等核心指标上独占鳌头,核心部件全国产化,达到“全链路”自主可控。技术与产品将全面占据红外成像行业上游制高点,有力地推动我国军用夜视装备的更新换代与红外成像仪器产业的技术变革。
说起这个项目的灵感,王博文说,这跟他们所学专业有关。专门研究光电的他说,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庆幸,计算成像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沉浸已久的光学发展史,他们也坚信计算成像必将突破传统成像系统性能疆界,为光电成像学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革新。
团队在计算光电成像探测的路上已经走了5年之久,王博文承认,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项目每走一步,都需要理论与技术的突破创新。首先是核心技术原理的突破,创新是灵魂,是持续发展的保证。其次是核心部件产品封锁的突破,夜视探测军事敏感性及探测器技术壁垒较高。对于初创团队的他们会因为选用一款合适的电机卡住1—2个星期。
“热爱着,专注着,坚持着。在实验室研究讨论到凌晨是家常便饭。”1996年出生的王博文对该项目信心满满,他说,将来,从无人系统到手机摄影,从工业生产到广域监控,计算成像会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也乐观地介绍了项目的应用,他们会围绕夜视眼、智能眼、千里眼三大方向进行应用探索,民用方向主要聚焦于手机摄影及广域安防领域,使光电成像系统能够看得更广、更清、更稳、更准、以及更智能。“比如手机摄影,运用了我们的技术,手机的夜间摄影可以更清晰,清晰度至少是现在的3倍,让夜间拍摄‘更丝滑’。”王博文说。
“‘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成像的开拓者’从全球340万个项目中突出重围,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的巅峰对决,以860分的总成绩斩获全国总冠军!这个太不容易了。”说到这样的成绩,南理工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峰难掩激动之情。
南理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赵也坦言,这次在互联网+大赛中夺冠,是学校长期抓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的集中体现。只有“根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高荣誉,才能“叶茂”,成绩背后,我们有着完善的六大工作体系:“基础—进阶—跨学科”的双创课程体系;“全覆盖—相贯通—分赛道”的双创竞赛体系;“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双创孵化体系;“一中心、多支点”的双创平台体系;“五育并举”的双创活动体系;以及“政策引领+经费保障”的双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