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大学生“创业”
教育部12日出台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通知出台后,不免又引起一番吐槽,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创业”跟当年的“上山下乡”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了,不知道又会坑掉多少大学生。并且这次明显强调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各类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还要各高校给与专项资金用于表彰突出学生,政策的倾斜程度更超于前。
但我个人认为这次的政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看你如何去理解“创业”了。我在各类场合都表态过不支持大学生毕业即创业,即使身边有那么多90后融到巨额资金;但同时表态过请无论在何岗位,希望能够拥有创业者的心态。
我国创新意识薄弱,这个众所周知,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也提了年余时间,成绩并不显著。按解释,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这个解释跟我们意想中的差别很大,原来创业不是非得去创建一家公司,成立一家企业,而在现有的岗位上能够对资源优化整合,创造更多经济、社会价值也算创业了。我们目前大学学生“创业”,基本都在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去推进创业教育,如过分强调学校、老师、知识和理论;大部分只是在传统教育中间加上创业的元素而已,甚者用管理学代替了创业学;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这也导致了各类理解的偏差,“面子工程”使很多高校出现了空荡的孵化器。
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走入职场后发展的结果主要两类:雇主和雇员,而20、30年后成为雇主的比例大概10%—20%。在我国大学引以为豪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都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而最终在职场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寥寥无几;相反从来没提过的创业型或者雇主型人才培养目标,反而最终有10%—20%的人群成为了雇主,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国家力推创新创业教育再好不过了,正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向,适应发展需要,主要还是大多数人,狭义理解了“创业”二字。
创业者的心态,与大家共勉:坚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你眼中的大,谦虚的心态,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归零的心态,合作的心态,感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