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00后”大学生团队的创业故事
6月毕业季,一批批大学生离开校园,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大部分人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有些人即将开始新一轮的深造学习,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创业,“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
毕业就当老板,这听起来很酷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团队,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与创业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得到了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还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不过,此刻的他们充满了激情,也做好了面对艰难挫折的准备,“无论未来如何,都会全力以赴”。
“罗浮山下荔枝红,这里的荔枝主打皮薄、多汁又清甜……”眼下,正是荔枝成熟、大量上市的时候,徐文祥和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泡在荔枝林中,做策划、拍视频、开直播……忙得不亦乐乎。
徐文祥是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虽然才刚开始创业,但他并非一个“农业小白”。在罗浮山林场长大的他,从小就跟着父亲满山转悠,农林不分家,热爱林业的他对农业也有天然的感情。
大二那年,徐文祥加入了同级校友谢林师的创业项目——星果燎原。该项目以“高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立足龙门麻榨杨桃,带动周边农产品发展和销售。徐文祥成为了团队中的“杨桃弟”,在2020年疫情的时候,整个团队帮助农户卖出了200多万斤杨桃,销售额达800多万元,保住了700多户农户的钱袋子。
大学期间的助农经历惠州“00后”大,让他深知农民的不易,他在毕业前就开始琢磨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罗浮山下很多荔枝,但每年都会听到果农谈起销售难题。”徐文祥说,他走访了解到,罗浮山下几个镇好些荔农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主要采用传统线下批发的渠道销售荔枝,经营效益低,丰产时甚至会出现滞销、被经销商压价等情况。
“为什么不把卖杨桃的经验运用到荔枝上呢?”徐文祥很快行动起来。今年4月,徐文祥拉了七八个师弟师妹组建了“星果燎原——借‘荔’助农”项目团队,计划通过互联网,将荔枝销往更远地方,助力果农增收。
想法很美好,但想要取得果农的信任却不容易。“我们走访了十多户农户,大多觉得我们没有网上卖荔枝的经验,存在比较大的顾虑。”徐文祥说,最终有3户果农了解他们卖杨桃的经历后答应供果,大约有四五万斤。
6月中旬荔枝开卖以来,徐文祥和团队依托罗浮山这个大IP,通过短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网店+线下带动的形式,推销罗浮山下的荔枝学生团队的创业故事。“我们进行了10场直播,编发了十多条宣传短视频,初步统计共带动了1000多箱荔枝的销售,销售额超过25万元。”徐文祥说,同时他还积极联系组织市民游客进园采摘,带动荔枝销售。此外,徐文祥团队还联合福田镇的一家奶茶店,研发推出荔枝奶茶,尝试开发更多的荔枝产品。
目前,线上和线下的荔枝销售仍在继续。从“杨桃弟”成长为“荔枝哥”的徐文祥也没有止步,他和团队又有了新的计划:“接下来我们打算推介罗浮山的豆腐花、福田的沙葛等农特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毕业前夕,当身边的同学陆续离开学校时,惠州学院大四学生董师龙却选择回到学校——他带着创业项目进驻了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董师龙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今年2月他注册成立了诺龙科技(惠州市)有限公司,并召集了5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开发“诺龙监督”线上监督打卡平台。
董师龙自认“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想要在大学期间多学点知识的他,在网上找了付费的“学习监督员”,让对方监督自己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大一至大三,我在上课之余还学习了计算机、哲学、音乐等相关知识,收获很大。”董师龙说,这让他意识到,当一个人内生动力不足的时候,需要有外力推着走,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这就是线上打卡监督行业存在的意义。
随着对线上监督行业的深入了解,董师龙发现这个行业目前还存在一些空白和痛点,比如监督人员都是“散户”缺乏监管,用户直接对接监督人员容易泄露隐私,双方产生纠纷需要第三方调解等,于是就萌生了“为监督员和用户搭建一个平台”的想法。
有了想法,董师龙先是找了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同学朋友,到10所大学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7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线上监督感兴趣”,随后又到仲恺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学习了软件开发和公司管理运营相关知识,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于今年初注册公司,并召集小伙伴一起,开发“诺龙监督”APP。
董师龙和小伙伴们都没有开发APP的经验,过程非常艰辛。“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白天上学,经常是晚上开视频会议讨论。”董师龙说,“研发过程中我们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都是通过辩论的方式解决的,我们的APP也在无数次的修改中逐渐完善。”
如今“诺龙监督”APP正在进行内测,计划7月份上线。运营管理和引流的重任则落到了团队另一位核心成员——广东财经大学大三学生吕晨航的肩上。吕晨航学的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他选定的目标用户包括学生、白领、自由职业者等,计划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线下推广则以大学校园、健身室、付费自习室等场所为主,“先是免费试用,培养用户黏性后,再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监督费用抽成、广告赞助等方式获得收入。”
作为初创企业,董师龙和吕晨航坦言,大家都还没有考虑工资问题,因为团队成员都是学生,他们更看重从创业中获得的经验甚至是教训,“我们不想失败,但也不害怕失败。”董师龙说,“趁年轻,我们还有时间和机会。”
相比于一年前决定创业时的忐忑心情,现在经过一年实战的杨淦森和黄俊凯显得更从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基本站稳脚跟了”。
杨淦森和黄俊凯是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数字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去年5月底,面对大三即将到来的实习,两人犹豫了。“去实习,大概率是帮别人的公司拍视频做设计,那还不如我们自己开公司来做。”杨淦森说。
征得家人同意后,他俩和另外2位同学一起,注册了惠州树莓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并成为32个入驻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孵化项目之一。“学校帮我们注册了公司,还提供免费场地和代记账等服务,我们可以说是‘零成本’创业。”杨淦森说。
公司成立了,业务从哪来?还是学校帮的忙。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负责人李欣璐介绍,学校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可以帮助入驻的项目争取业务。
“树莓派”接到的第一单业务就是为一家企业拍摄一条7分钟的宣传片,杨淦森和小伙伴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脚本,又到现场拍了两天,并花了一个星期制作,最终获得企业认可。尽管这单业务只有几千元的收入,但杨淦森和小伙伴们却感觉“收获很大”,因为这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转变”,还提升了团队的业务能力。
有了第一单的实战经验,杨淦森和小伙伴们开始努力去拉业务,渐渐就有了第二单、第三单……黄俊凯记得,有一天深夜11时许,接到了一个第二天早上9点就要的平面设计,他们二话不说就开干,熬了一个通宵如期完成任务。
靠着这份拼劲,他们在线上线下都接到了不少的单,不过多是一些大的传媒公司“溢出”的二手单子,“没有议价的空间”。于是,他们开始搭建公司的线上宣传矩阵,希望能多拿一些“一手单”,增强议价的话语权。
随着业务的增加,4位股东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有两位股东更倾向于做直播带货,我们两个则想专心做视频制作和平面设计。”杨淦森说,“最终大家好聚好散。”
今年初,为了更好地洽谈业务,杨淦森、黄俊凯在惠城区水口街道成立了工作室,还邀请了一位同学加入,继续在“树莓派”奋斗。“三个人,四五个月,营收七八万元,我们认为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如今,即将毕业的杨淦森和黄俊凯对未来信心满满,“一步步把业务做实,把口碑做好,以后公司发展壮大了,还可以带动学弟学妹们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