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书写精彩人生
自今年初中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双鸭山市把创新创业作为稳增长的有生力量、调结构的有效方式、惠民生的有益渠道、促改革的有力举措,作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全民创业氛围越发浓厚,涌现一批创业人物。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一些代表,展现他们的创业故事。
作为双鸭山市本地人的李大伟是去年在寻找创业途径的过程中了解到了美团,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激情。面对团购还未兴起的双鸭山,他有一种大展拳脚的野心,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双鸭山人的消费习惯。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在早期,李大伟每天不停地走在拜访客户的路上,即使是已经明确拒绝的客户,他还是不言放弃地拜访商家、介绍美团,甚至有的时候会被当成骗子轰出来。“有一次拜访一个商家,他刚刚和朋友喝完酒,我给他介绍美团,在我讲解了大概两分钟左右,他把我当成骗子,拿拖把轰我,他朋友还是警察,让我拿出营业执照,可我一个业务员出门怎么可能会随时带着营业执照呢?结果他们就认定我是骗子,要抓我,我看事情不对,只好跑掉了,接着拜访下一家客户。”这次经历李大伟记忆特别深刻。“我的时间很少,我连委屈的时间都没有。”他说创业创新书。
那时候,李大伟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一天拜访30个商家,完不成不下班。他每天早晨八点出门,晚上十一点回家,因为没有钱,打不起车,晚上只能从御景江山走到人民广场。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有时候躺在床上才发现今天还没吃饭呢,但是无所谓了,好困,先睡觉吧。
一天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李大伟接到一个电话:“您好,您这边是美团网吗?我是商家,我想做美团。”他的第一个商家就这样到来了,这是他在一个星期内拜访的150个商家中的其中一个,当时就激动得一下子蹦了起来。
但是美团规定,开站需要最少20个商家在线,李大伟只有加快脚步,在三个星期内,加大拜访量,和团队的另外一位伙伴像陀螺一样从一个商家到另一个商家,从一个城区到另一个城区,终于找到了20个商家。2014年7月18日,美团网双鸭山站正式点亮上线。“我终于把全国大型团购网站引进了自己的家乡,心里真是特有成就感!”李大伟说。
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今天美团在双鸭山的年交易额已经达到了3000万元。现在,李大伟的团队已经有7个精兵强将,都是面向商户拓展的销售人员。包括他在内,没有一个人是需要长期呆在办公室的,每个人都处于在路上的状态。
2005年6月,薛慧宇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毕业后先后在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打工。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创意泥这种安全、无毒、柔软、颜色鲜艳而且做出的作品可以长久定型的玩具泥。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她萌生了用创意泥背后的商机进行创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她在网上找到货源,自己动手用创意泥制作了一些作品,回头跟姐姐薛慧敏、薛慧娟商量创业的事。
三姐妹分别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佳木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毕业后写精彩人生,她们都有过在外漂泊的经历,在外漂泊的人无论走得多远,心中始终惦念的还是家乡。三姐妹一拍即合:“回乡创业,做创意泥!”
三姐妹筹集了几千元资金,在客流比较集中的集贤家乐购超市租了一节柜台,开始了卖创意泥作品的小生意,正式成立了三慧文化用品经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由三妹薛慧宇担任,大姐薛慧敏负责采购,二姐薛慧娟负责研发,同时薛慧宇也负责在互联网上的销售。
大学毕业生站柜台,这让身边一些朋友很吃惊。薛慧宇回忆道:“遇到一些朋友她们往往是先夸我,慧宇呀,你手可真巧,这些东西太好玩了,太漂亮了!我听着正美着呢,人家话锋一转又说,你以前不是当办公室经理挺好的么,好好的大学生弄个小柜台摆摊,要收入没收入要地位没地位的,咋想的呀?”
“如果想要扩大营业额,网络销售才是主要经营目标。”三姐妹坚定了目标。为了确定市场定位,2011年9月她们在北京漂了一个多月,白天考察市场、研究网络销售,晚上还出去摆地摊了解市场需求。回家后,三姐妹结束了柜台开了个新店面专心经营网店。
“一开始在网上每天也就三五单生意,直到有一天上海的一个买家一下就订了一万多元钱的大单子,这才让我们的生意开始步入了正轨,越做越大。现在的订单纷至沓来,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赚到钱。”薛慧宇说,“2012年,年纯收入30万元;2013年,年纯收入70万元;2014年,年纯收入170万元,预计今年效益会比去年更好。”
随着创意泥被大众所熟知并认可,厂家从原来的全国十几家发展到几百家,网上销售越来越艰难,价格越来越低。三姐妹通过几年的市场把控,了解到创意泥材料包是一个趋势,但是各大厂家还都处在打价格战的火热当中。于是,她们准备开始行动,快速转型占领市场先机。如今她们的创意泥有了一百余种图案,并编写了教程。“网上无死角,现在的销售已经覆盖全国及港澳台地区。”
现在,四达国际贸易工艺美术展销基地免费为三姐妹提供一千余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创意泥的生产加工及制作,实现了产销一条龙,在这里每天都有二三十名员工在不停地忙碌,产品供不应求。
小小的创意泥让薛慧宇三姐妹寻找到了人生的大梦想,在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她们正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林场职工罗凤全
过去,大叶沟经营所是双鸭山林业局的主伐林场。全面停伐后,如今,大叶沟人依靠一场多品、绿色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家家做买卖、户户搞经营、人人会赚钱的火热局面。
在大叶沟经营所,记者随意走进职工家中,到处都能看到这家养30只鸡、90箱蜂、10头牛,那家养10只鸭、15只羊、10头猪,同时还搞点土地种植。规模虽有大小,但家家都有个产业。
林下参种植是大叶沟的特色产业,职工罗凤全早在八年前开始种植林下参,现有30亩地。近日记者随同她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她的林下参家庭林场。
稍事休息后,罗凤全就拿起镰刀开始一天的除草工作。“为了不影响地下参体的形态,除草是很关键的一道程序。”她说,“开始种植的几年我几乎天天早上都带着镰刀、铁锹来这里除掉比林下参高的杂草。”
林下参适合山参生长的自然环境要求,必须是天然环境,不用农药,小苗生长需要人工管理。在林下种植,生长环境条件要求高,树林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八年来,罗凤全几乎长在了山里。每年春天以后她都是早上5点多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扛起工具到山上除草,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下午继续工作。
目前,在大叶沟种植林下参的有三户,尽管种参非常辛苦但效益可观,今年又有四户职工申请了林下参种植。
此外,尹茂生养了90箱蜂,平均每天可以产65公斤蜂蜜,每箱蜂除去成本还能赚850元。天气好、蜂蜜行情好、蜜蜂产蜜多的时候,一年靠养蜂收入可达到10万元。还有刘世德坚持16年种木耳,在双鸭山市场打出了“大叶沟木耳”的名号,今年带动全所木耳栽培15万;叶凤兰承包的100多垧五味子种植区,5户林蛙养殖户以及林下管护松茸蘑专业户,也正期待着秋天的好收成
大叶沟经营所在发展职工二次创业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季节性强、周期性短、市场销售好、收益快的产业,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也正是这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职工都能干、技术要求不高的一个个小产业,做足了大叶沟经营所发展家庭经济致富的大文章。2014年,职工的人均收入达2.2万元。
“目前我们集体抱团闯市场的意识还很薄弱,今后,经营所会逐步成立合作社,注册品牌,给以更多的政策性优惠条件,从而实现全民创业的转型发展之路。”所长位照民信心十足地说。
近日的一个早上6点钟,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七星矿人力资源再就业管理中心的吴凤君就从家出发了,目的地是双鸭山发电厂。
吴凤君是原七星矿采煤区机电车间一个段长,在2014年7月七星矿因资源枯竭、实施关停转身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符合“50岁30年工龄”条件的人员内退了。一下子从干了大半辈子的岗位离开,吴凤君心里没着没落的,这不老不小的,可怎么办?他主动联系到双鸭山发电厂一位主管检修业务的负责人,问有没有机电维修的活可以干。毕竟是大矿正规队伍出来的,有工作经验,又有培训基础,试用后对方十分满意,把检修任务全包给了他。
吴凤君说,光我一个人找到活干还不行,得想着我的哥们啊!于是他又联系了原来干机电技术的五六个人常年在双鸭山发电厂承揽电气、电焊、保暖、防寒、机电检修工作,每天工资60、70、80元不等,中午厂子还免费供一顿饭。
随着被厂子越来越信任,吴凤君又相继带出另外几伙人,目前总人数在三四十人。这些人每天或者坐火车,或者骑摩托车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老哥几个凭着精湛技术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和那些为矿上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员工不同,1979年出生的孙树洲是一名巷道掘砌工,改制之后他成为离岗培训人员。煤矿的机电技术他没有吴凤君他们精,但他同样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他曾骑着三轮子跑几十里山路去拉泉水回矿上卖,一桶水卖5元,除去来回路上100多元油钱,就剩几十元钱,他也干。他还给一家熟食店打工,帮着买料、加工,后来干脆自己也开了一家熟食店,几番折腾下来,现在开了一家门脸不小的建材商店,手下雇了几个人,专做室内装修。铺砖、水暖、刷墙、电照这些活干得有模有样,木匠活能做,瓦匠活也接,等到旺季的时候更忙得不可开交,每月的收入较为可观。
面对严峻的企业内外部形势,今年以来,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紧紧围绕“安全、改革、扭亏、稳定”四大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抓好组织化带领员工创业闯市场工作,妥善安置转岗分流员工,多渠道开辟增收创效新路径,全力推动企业解危度困。
盛夏时节,集贤县福利镇金星村的农民渠敬龙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着采摘自己种植的富硒辣椒、茄子、黄瓜、草莓、富硒牛奶香瓜等果蔬,整个大棚生机盎然,红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满眼丰收的景象。
“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菜,是每斤能卖到10元的富硒菜。”渠敬龙说,富硒蔬菜是通过生物转化方法,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有机地将硒元素导入植物体内,从而产生有机硒含量较高的蔬菜。
富硒菜等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身价倍增,富硒菜能够几倍甚至几十倍提高农作物的价值,而且在国内外市场非常抢手。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渠敬龙在培育过程中,使用的是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绿色农药,增肥则以土杂肥、生物有机肥为主,保证富硒菜的保健作用。
36岁的渠敬龙原来是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现在的身份是“益嘉康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双鸭山市的第一个家庭农场主。多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掌握了一整套香瓜、蔬菜栽培技术,从育苗到栽培,到管理,直到收获,全部运用新型的科学技术管理,亩产值逐年上升,成为远近闻名的香瓜、棚室蔬菜种植大户。
益嘉康家庭农场位于集贤县西郊太平镇太林村,现有蔬菜生产基地117亩,有117米长、11米宽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5栋,有1287平方米的大棚14个,注册资金357万元,主要以有机富硒瓜菜种植为主,年生产富硒瓜菜480000公斤,净利润96万元,带动周边百姓30余户。
渠敬龙种的棚室吊蔓香瓜,效益很好。经常有村民向他求教香瓜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影响下大棚都以吊蔓香瓜为主,经济效益翻了一番。渠敬龙用摄像机把当年的香瓜种植记录下来,并做了光盘,来他这学习种植的渠敬龙不保留的拿出光盘给他们看,并教他们怎样种植香瓜的技术要点。有人问他怎么这么傻呢?告诉别人不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吗?他却说:“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大家富起来才算富。”
几年来,渠敬龙向农村朋友免费赠送农业技术光盘300余张,参加团市委、团县委组织的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向农村青年传授棚室香瓜、棚室蔬菜种植技术培训60多场次,真正成为十里八乡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百花齐放,眼下双鸭山全市上下正激发起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干劲,一个个创业创新的故事,既是勇于打拼的创业故事,也是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体现了双鸭山的城市精神。
创新创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让广大创新创业者“创得了、活得下、做得大”,强化服务保障已刻不容缓。记者了解到,双鸭山正落实支持创新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四证合一”为切入,做好简政放权,认真执行前置改后置、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热情,努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此外,该市近期多次召开推进“互联网+”工作和电子商务座谈会,整合各类创业方面的政策,突出支持电子商务方面的创业,健全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