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七天,我与四位严重焦虑的朋友的深夜对话纪要
如果你从事互联网行业、投资行业或者正在创业,相信你对于这几个案例应该能够感同身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摄图网
多年以来,为了健康考虑,我一直在努力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可惜经常不能如愿。以前是因为工作太忙,对于有严重拖延症的人而言,深夜工作不但是一种高效率的选择,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选择——俗话说得好,“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于是,晚睡成为了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深夜十一点以后找我说事情准没错,也许那是我一天之中精神最好的时候呢。
过去一个星期,这样的事情出现了四次:凌晨零点左右,一位老朋友或新朋友在微信上向我打招呼:“在吗?有些事情想咨询你。”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对方就开始倾倒一肚子的苦水;往往一开始还比较节制,到后面就越来越激动,久久不能恢复平静。我虽然早就知道今年的职场形势很差,却不知道究竟是如何差、差到什么地步。感谢这四位朋友,让我接触到了最直观的第一手案例,用睡前时间做了四次小小的调研。
其实,我哪里有能力帮朋友解决问题!无论对于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还是自主创业的朋友而言,我能提供的仅仅是一点可怜巴巴的、过时的经验之谈,或者介绍他们去跟更懂行的朋友聊聊。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在这个压抑的时间点,朋友们需要的无非是一个信得过的、愿意倾听的人,能够稍微抚慰一下他们严重焦虑的内心,这就够了。所以,我要再次感谢他们信得过我,乐意分享自己宝贵的经历和思考。我听得越多,就越想把听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当然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于是就有了本文。
说明一下: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在一些关键信息上刻意做了模糊。除此之外,本文力求真实、全面地转述我与当事人的对话纪要,既不隐瞒,也不添油加醋。所有的对线月初,仅代表当时的情况。
第一位朋友:资深淘宝店主,正在努力转型短视频达人
这位朋友堪称国内零售电商行业历史的见证人及“既得利益者”——2011年读书时就开始做淘宝服装店铺,站上了淘宝移动化的大风口。按照她的说法,当时在淘宝“只要你稍微懂一点流量、愿意花时间经营,就能赚到钱”。我并不清楚她究竟赚到过多少钱,但根据我的观察,应该远远高于一般打工人的水平。因此,在最近两年淘系电商走下坡路之后,她也没有回去上班(其实谈不上“回去”,因为就没上过班),而是在积极探索其他创业途径。很可惜,2023年的实际局面让她很受伤,导致她不惜向我这个圈外人寻求意见建议。
朋友:我看到你的视频号粉丝不少,我最近也在转型做视频和直播带货,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苦笑)老实说,我那几万粉丝,才刚入门而已,哪够看啊?再说,我是知识垂类创作者,对带货真心一窍不通。我只能说,目前视频号确实是硕果仅存的流量风口之一,选择耕耘视频号是正确的;其他的事情,我就不擅长了。
朋友:我做了十几年的淘宝店,今年确实难以为继了。虽然还有一定的流水,但我已下定决心,不再将其作为一项核心业务。淘系不行,京东也不行,我的生意又不适合拼多多。我本已深思熟虑,打算转型做抖音带货主播,先从打造达人账号开始。可是尝试了几个月,效果平平,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成为“达人”;反而是聘请专业视频制作人员花了不少成本。接下来如果还打不开局面,恐怕只有第一次尝试写简历进公司打工了。
我:(看了一下她做的视频以及抖音账号)恕我直言,你的视频虽然有一定的策划和美学底子,但是网感太差,账号运营也缺乏专业性。我觉得你面前有两条路:要么高举高打,拿出一些积蓄聘请专业团队、组建工作室,同时进行一定的买量投放,力争在短期内做出专业化的达人账号(乃至账号矩阵);要么维持现有的试水格局,尽快培养网感,打造属于自己的人设,找到适合自己的垂类突破口。当然,抖音现在太卷了,你可以先试试小红书和视频号。你的一个优势是拍照水平不错,或许在小红书会更有竞争力。
朋友:讲真,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转型带货达人这么艰难,可能就不尝试了。我还是太小看这件事情了!我认识几个朋友,2019年开始转型直播电商,做的风生水起,这也给了我错误的印象,觉得抖音搞几十万粉丝、视频号十几万粉丝不是什么难事,没想到是个无底洞,而我又没有先投入一大笔钱的勇气。
我:既然你身边就有转型做达人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不向她们取经,复制其成功轨迹?她们的切身经历,总比我这个外行的建议靠谱吧。
朋友:唉,也不能这么说!首先,她们转型的时候,是抖音的流量红利期,也是整个直播电商的红利期。就像我当初抓住了淘宝的风口,她们也抓住了带货的风口,事后学习她们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其次,她们的玩法,是现在的我无力复制的。比如其中一位在杭州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杭州是中国的直播电商之都,一切配套都更容易;还有一位在广州,走的是独家货源的路线。而我既没有勇气搬地方,也知道她们所走的道路现在都已成为红海,所以……
我:说来说去,你还是不够有转型的魄力啊。现在窝在北京的高档公寓里,不但做不成直播电商,恐怕一切电商都做不成了吧?你之前做淘宝店赚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拿一些出来作为转型投入?只要愿意拿出几百万,总能在抖音听到一个响的。
朋友:容我解释一下,第一我手里的现金没那么多,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买了好几套房子,迄今尚有房贷月供XX万。第二我是北京本地人,家里有很多考虑,不愿离开北京……
我:咳咳,对你这地主老财,我的同情心已经无限趋近于零了。我是不是应该对你收一点咨询费?
朋友:请原谅我,但我真不是哭穷。人对未来的考虑,永远是基于增量而不是存量。当我的核心业务,也就是淘宝店铺,收入已经一落千丈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状态。有钱时养成的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一时确实很难改过来。这种情况下,要我先砸几百万去做抖音试试水,我确实下不了决心。你可以责备我,为什么不卖一套房子作为转型带货的资本。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你是我,下得了这样的决心吗?
我:假如我是你,比起转型做带货达人,我会更关心北京的二手房价会不会下跌、能不能稳住。
朋友:你看,换位思考之后,你岂不比我还保守。
我:但我不理解,当初你能在校园里做淘宝店赚大钱,你的朋友们能转型直播电商赚大钱,为什么你现在又缺乏转型的勇气了呢?
朋友:坦白说,那都是时代给的运气。2011年的淘宝,真是怎么做怎么有。你能想象吗?我的货源、店铺运营思路乃至商品文案,都是抄的别人的作业。但是没办法,那时候只要你敢做、愿做,抄作业也能赚钱。2018-19年的抖音电商同理,虽然没有2011年的淘宝那么躺赚,但还是很不卷的。在一个不卷的环境里,你可以稳扎稳打,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以较小的代价博取较大较稳定的收益。可是现在,一切红利都没有了。流量红利没有了,消费升级红利没有了,短视频红利没有了……
我:你是我见过第一个承认自己的成功完全来自运气的人。但我还是得鼓励你一下,你看我这么粗糙的制作水平和这么平庸的颜值,做视频号的效果不也还可以?既然我都行,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不行?
朋友:你的视频我都仔细看过,文案非常好,这就够了。我没有这个文笔,花钱请人也不一定做得到。总而言之,我没有自己的“生态位”。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2011年老天给我的那些红利,2023年老天就要收回去了。所以如果我在几个月内打不开抖音的局面,我也不会投入更多。我会躺平,听天由命。
我:祝你好运。尽管我觉得,你还是躺平比较好。如果我的那些打工人朋友能跟现在的你交换一下,可能做梦都会笑醒。
朋友:容我提醒你一句:在内心深处,没有人愿意比烂。每个人都想获得更好的,都想比过去的自己有所进步,都在跟比自己更强的人对比。所以,在找到成功的转型路径之前,我还是会天天睡不着觉,而且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躺平。
第二位朋友:游戏行业老兵、前大厂打工人及创业者
这位朋友跟我有多年交情了,曾就职于不止一家游戏大厂。除了游戏,他对于互联网的各个细分行业,乃至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过去几年的一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之后,他打算回到互联网或游戏大厂;不过,其中的难度大家心里也都清楚。由于他一贯是我学习互联网行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当他也在深夜对我吐槽时,开始焦虑的人显然不止有他,还有我。
朋友:你能相信吗?这一波互联网大厂裁员太可怕了,XXX(我们都熟悉的一位大厂业务负责人)也要离职了。至于中基层员工,被裁掉的更是不计其数。自从有互联网行业以来,我真没见过这么差的就业形势。哪怕是2022年,我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心累过。有机会到北京,要向你敞开好好吐槽一下。
我:游戏行业的情况应该好点?今年版号发放节奏变快了,游戏出海进展也还不错,主流游戏公司的收入和股价表现都还可以……
朋友:站在打工人的角度,游戏行业仅仅是比其他互联网细分行业的状况好一点,远远谈不上繁荣。资本市场我不太懂,但是从就业的坑位来说,今年至少是没有增加的。还在招人的大厂本来就不多了,哪怕是游戏媒体口中战无不胜的那几个上海的新兴大厂,坑位控的也非常死,招聘非常卷。
我:到底有多卷?我没亲身从事过游戏行业,能不能给我一个直观案例?
朋友:我可以给你举两个案例,都是游戏媒体日常吹捧的“上海四小龙”游戏公司的。其中一家,有大批来自国内大厂乃至海外大厂的资深制作人拿着简历在面试,看到他们简历上的作品名称会让你难以置信!其中另一家,虽然收入很好、现金流很充裕,但是对于新开项目非常保守,不愿扩充团队、不愿因人设岗;对中后台岗位是如此,对前台岗位还是如此。这就是现在跟五年前、十年前最大的不同——当年腾讯、网易春风得意的时候,是确确实实在大规模招人的,就连不懂游戏的人也有通过商分、战略等岗位混进游戏行业的机会;后来字节跳动想挑战腾讯,也确确实实在大规模招人,以及大规模并购成熟公司;现在,按照媒体的说法,上海那几家游戏公司要起来挑战既有格局了,但它们确实没有大规模招人,甚至几乎不招人。
我:上海那几家游戏公司暂且不论,像腾讯、网易这种老牌大厂,今年拿到了版号,收入利润也有所恢复,难道不应该多招一些人吗?
朋友:恰恰相反,它们的裁员可能刚刚开始。老牌大厂现在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自从《原神》火了之后,手机游戏的工业标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大厂手中在2019年以前立项的项目大多过时了,它们需要适应新时代、在研发环节实现全面转型,既然是转型就要有阵痛。第二,以前我们都说“得下沉市场者得天下”,但是这几年游戏大厂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主流游戏“沉不下去”了,拿不下县级乃至乡镇级的土豪了——这就为它们在国内市场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有趣!能否展开讨论一下,主流游戏“沉不下去了”是怎么一回事?
朋友:你知道,从PC时代开始,三线以下城市、县域乃至乡村的土豪,就是重度游戏最重要的金主。例如“传奇系”MMO,以及大部分SLG,其金主都是下沉市场的企业主、富二代、拆迁户等土豪。那么问题来了,土豪能从游戏里获得很多慰藉,可游戏不是唯一能给他们提供慰藉的娱乐产品。例如,秀场直播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会分走一部分土豪的时间和金钱。一直有人说“抖音分走了手机游戏的用户时长”,这个说法半通不通;正确的说法是,包括抖音在内的直播平台对下沉市场土豪的吸引力很大,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一条,土豪们更喜欢一些带有擦边球性质(黄赌毒)的“非主流”游戏产品,以前大厂也可以去做这些产品,但是在2020-2021年的整肃之后,大厂普遍把合规放在第一位,真心不敢做了。规模庞大的“下沉市场擦边球游戏”赛道,只能让给一些比较低调、没那么敏感的中小公司去做。这些都制约了大厂在国内市场的整体盈利能力。
我:唉,这还真是问题!因为我本人不在下沉市场生活,对于你提到的这些事实,确实还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以我的浅见,今年游戏行业的就业形势再差,总不至于比去年还差?版号荒的时候也没见大规模裁员,怎么解决版号荒之后反而加剧裁员呢?
朋友:这就涉及一个“行业周期”和“人力资源周期”错配的问题了。没错,今年游戏大厂的日子很可能不会比去年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年需要更多人力。可能你注意到了,去年校招的时候,包括腾讯、网易在内的游戏大厂,多半没有出现普遍的毁约;对现有团队的大幅缩减,也是在去年第四季度以后才作为一项工作重点的。也就是说,在2022年情况最差的时候,游戏大厂普遍顶住了压力,或者说在观望;到了2023年,确定行业复苏幅度落后于预期,就不得不挥泪裁员了。
我:有没有考虑过继续投身游戏行业的创业?我的意思是,国内版号发的多了,游戏出海暂时还在上升期。虽然跟AI这种真正的风口相比,游戏已经不算是什么风口,但是与其他互联网和内容赛道相比,游戏创业说不定还能博一把……
朋友:说句不好听的,现在谁做游戏创业,谁就是大冤种!你说的“国内版号发的多了”,只是跟2021-2022年比。别说跟2017年(第一次版号荒之前)相比了,哪怕跟2019年比,现在每月发放的版号数量也只少不多。至于游戏出海,是一年比一年卷,尤其是现在欧美一线游戏大厂都醒悟过来了,纷纷开始争夺手游市场,留给你捡漏的空间几乎不存在了。还有一条,回首前几年的游戏创业市场,你会发现:腾讯、字节跳动乃至B站等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大笔投资,是创业者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要素。现在这些平台公司都投不动了,就算还保留对外投资,也不会以游戏公司为中点了。我不能说此时创业毫无胜算,但胜算远远小于两三年前。
我:没错,如果我是一个打算转换职业赛道的游戏行业老兵,或者一个游戏行业创业者,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略去一大段我给对方灌的无价值的心灵鸡汤。)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今年游戏公司(尤其是A股游戏公司)的势头都还不错,大家在热烈讨论GPT引导的AIGC热潮会大幅提升游戏行业的生产力。如果你去跟基金经理或券商分析师聊,可能会发现他们非常乐观,甚至以为今年是多年以来游戏行业最好的时候。显然,资本市场的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
朋友:(哈哈大笑)资本市场搞不懂一个行业才正常。如果他们能搞懂一个行业,我们这些亲身从事行业工作的人又有什么价值呢?
第三位朋友:技术出身的生物医药投资人,刚刚转岗被投公司
连续两天吸收(以及输出)如此高密度的信息让我疲惫不堪,尤其是中间还夹杂着去外地参加会议。所以回家之后的第一天,我打算躺在沙发上看漫画,让脑子和心情都稍微休息一会。可是就在午夜降临前,一位名校博士毕业、出身技术研发的投资行业的朋友问我:“方便问你几个问题吗?”直觉告诉我,他面临的问题肯定不小;而且如果他这种职业背景的人都遇到了问题,那问题的范围就更不小了。
朋友:信不信由你,我所在的投资团队总共5个人,已经有2个被裁掉了!他们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都不知道他们还能去哪里。我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要接受降薪和转岗。关键是我不能再从事投资了,转去了被投企业。在理论上,等到形势好转,我还能转岗回去;可是在现在的情况下,谁还敢相信领导画的大饼吗?我已经两三天睡不着觉了……
我:等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从事生物医药行业投资的?今年这个行业也不行了吗?一般投资机构,或者互联网大厂的投资团队裁员,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我印象中,生物医药总归要好些。
朋友:(苦笑)我不熟悉二级市场的情况。我们是一级市场的CVC(企业风险投资),一切取决于母公司的情况。今年我们母公司情况相当差,可能你会觉得比互联网大厂好一点,但也好得有限。另外,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A股IPO市场,我负责的几个细分赛道的被投公司,这几年要在A股上市难上加难。至于港股……这个市场还存在吗?讲真,我已经做好了被直接裁掉的准备,现在能转岗去被投企业已经算是福大命大了。
我:你想听我的心里话吗?在当前的情况下,转岗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往年,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被降格、被雪藏了;但是现在保住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今年秋天还会有上千万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无论领导有没有对你画大饼,无论你喜不喜欢新的工作岗位,我都建议你暂时忍耐,直到局势稍微清晰一点再说。
朋友:嗯,最近一两个星期,我也投了不少简历,还请朋友介绍了一些职位。然后我发现,现在真心招人的投资机构非常少,无论是什么性质、什么背景的投资机构。就在不久前的面试中,我都能感到对方的敷衍态度。要知道,准备面试是需要时间精力的,现公司的领导也不是傻子。如果没有确实靠谱的机会,贸然准备跳槽只会导致彻底丢掉现有的工作。所以我现在也想通了,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再投简历,除非有我特别想去、对方也真心招人的岗位,我才会投入准备。
我:转到新岗位的感觉如何?不会是专门为你设立的闲职吧?有没有一种可能性,你到这里只是清闲地学习一阵子,如果半年内形势好转,可以潇洒地转身回到原来的岗位。毕竟,领导对你还是很器重的……
朋友:领导器不器重我另说,我现在的岗位肯定不是闲职!现在到处都控人头、冻结招聘,我们的被投公司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本细分赛道有一定实力的公司,还在谋求几年内的A股或港股上市,首先考虑的就是控制成本、做出利润。我现在加入了XX团队,但我对XX事务毫无经验,全得现学。问题在于还没等我学出什么名堂,就得赶鸭子上架,像老员工一样工作了!因为我有N年工作经验,不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所以不会有什么缓冲时间。话说回来,如果我现在还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肯定也就失业了。
我:记得你以前在国有科研院所工作,很晚才转到投资行业?可能很多人会建议你回去端铁饭碗,甚至觉得你当初就不该转换职业发展路径吧。当然,我一贯不相信、也不喜欢铁饭碗这种说法,不过你有后悔过吗?有没有考虑回去做科研?
朋友:怎么可能后悔?真后悔的话,那也是后悔转型太晚了。你在社交网络上可能看到一堆人劝你“在体制内端铁饭碗”,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就算不去事业单位也得去个大型国企等等——那都是不折不扣的屁话。我就问你一句,在一个月1万块的“铁饭碗”和一个月6万块的市场化岗位之间,你会怎么选?哪怕你把一切显性隐性福利全部加上,再提前折现退休金这些东西(谁知道拿不拿得到),前者也远远不及后者啊!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转型晚了两年,刚转过来没多久就遇到了现在的经济不景气。如果让我赶上三四年前的好时光,现在手头好歹能多一大笔钱,简历也可以更好看了。什么“铁饭碗”,都是忽悠那些没什么知识水平的人的,至少在我们行业是如此。
我:哈哈,把你这话发到B站或知乎,估计要捅了考编爱好者的马蜂窝。
朋友:关我何事?我的计划只有留守现单位,或者去另一个市场化单位这两条选择。现在的情况很糟糕,我早有心理准备。听了你的说法,我觉得还是留守比较好。如果形势再也好不起来,或许所有的市场化机构都会烂下去;但是如果形势真的再也好不起来,去非市场化机构又有什么意义呢?能够在别人啃白菜帮子的时候,自己啃个土豆?那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我:他们会说,至少你能生存得久一点……
朋友: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我不想生存!我想生活!)
我:祝你成功。因为如果你的希望不能实现,那我们的希望也都会破灭了。
第四位朋友:某互联网大厂某核心业务增长团队
这位朋友虽然跟我认识的时间也不算太长,但是在互联网行业也算典型打工人了:曾就职于金融业多年,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跳到互联网大厂,在当时炙手可热的“独角兽”之一工作,先在职能线、后到业务线。斗转星移,当年的独角兽早已上市,经历了二级市场的大喜大悲;这位朋友则一直留守,现在已经在某个比较核心、堪称收入担当的业务团队任职。我们本来就经常就行业趋势进行讨论,只是在那个深夜,讨论久了,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个人发展上面焦虑的朋友的深夜对话纪要。
朋友:最近经济好差啊!希望经济和就业形势尽快好起来。互联网公司的同事最近都是战战兢兢,不知道哪天自己乃至整个团队就被砍掉了。我这边最近也是各种人事地震——高层地震,中基层更是地震。当大佬们都朝不保夕的时候,一线做事的人只会更加惶恐。凌晨两点以前根本睡不着觉!
我:最近AI大模型不是成了互联网大厂的救命稻草吗?你们也在搞大模型吧?我看到各路分析人士都在指出AIGC对整个消费互联网行业的促进意义,你会不会觉得目前是黎明前的黑暗,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朋友:什么?AIGC带活整个消费互联网?我没听错吧……别的大厂我不知道,至少在我们公司,做AI大模型以及相关应用的,只是非常小比例的一拨人。作为一线打工人,我们早就不在乎大模型这种概念,也不在乎高层人事变动、组织架构变动了;我们只在乎自己的团队会不会裁员!如果侥幸不裁员,那么会不会降薪、年底还有没有奖金!
我:呃……别激动。至少你目前的地位是稳的吧?你们团队、你们这项业务,都是贵厂的收入和市值担当,怎么也动不到你们头上。
朋友:说是这么说。再重要的业务也可以内部整合的,地球缺了谁不是照样转?让我最哭笑不得的是,就算这么差的一个互联网行业,还有数以万计的名校、海归毕业生,以及顶级金融机构、顶级咨询的转行员工,前仆后继地往里面冲。我真想告诉他们:悠着点,别冲了,你们这样冲,首先可能会导致我们这些在职员工丢工作,其次你们就算混进来了也长久不了。现在已经不是2020年或者2017年了!
我:确实,我就是在2017年开始研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2020年是整个行业在业务层面和资本层面的最高峰。那时候,我觉得行业里每一个人双眼都带着光芒,都在憧憬着自己能改变世界,大则青史留名,小则财务自由。其实,一直到2021年也是这样啊!那年7月,我去上海参加ChinaJoy,感觉游戏行业的朋友都十分乐观,还有某互联网平台的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创业。现在想来,幸亏我当时没那么冲动……
朋友:呵呵,别说你了,我也是。两年前我还在拼命努力学习新知识,巴不得上面多给我一些活儿干,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创业,或者能去负责更高层面、更复杂的业务。现在彻底看明白了,就是混口饭吃!大家都不怎么在乎了。
我:有点好奇,现在刚刚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呢?会更积极一点吗?还是也一样只想着混饭吃?
朋友:跟你讲一个真实案例。去年秋天,我们团队有一个校招进来的妹子,排名很高的海归名校毕业生,放在往年也是前途无量的那种。结果半年之内被裁掉了。按说她也是运气不好,上面要控人头,裁谁都不合适,那就先裁她吧。接到裁员通知的时候,她还很镇静,以为可以很快找到下家;现在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别说互联网行业了,什么行业的工作都没找到。如果形势不很快好转,你可以认为她的职业生涯就这么毁了;就算形势很快好转,你也可以想象她这一年会经历多大的精神压力。
我:遥想当初,我刚工作不久,就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行业的很多朋友乃至学长学姐都朝不保夕。我以为那就是很差的情况了,没想到今年更差。而且当年的问题主要局限在金融这一个行业里,现在的问题散布在许多不同的行业里。老实说,你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内第四个在凌晨零点向我吐槽职场遭遇的朋友了。
朋友:第四个?有这么夸张吗?说句心里话,如果不是我太老了,我也打算考公。家里长辈甚至觉得,哪怕我能保住工作不被裁掉,也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考公考编试试看。哎,他们哪里知道,哪怕真的考公上岸,也不见得进了保险箱啊过去七天,我与四位严重!
我:(哈哈大笑)你不用说服我,这一切我都清楚。我本来还想熬点心灵鸡汤灌给你,不过你貌似非常清醒,不需要鸡汤。我想其实你也不需要我给你任何答案,因为你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朋友:大家各自努力吧。《基督山伯爵》里面有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在于两个词:等待与希望。”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鸡汤,但现在我们能做的,确实也只有等待与希望了。
后记
我本来想总结一下上述四位朋友的案例与观点,并且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我转念一想:对于真实案例而言,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真实性难道不是更好吗?就像我从大学时期开始就十分喜欢的一部战争史著作,英国人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序言中提到的:“任何戏剧性的描述手法均在绝对禁止之列,因为现实已经很有戏剧性了。”
如果你从事互联网行业、投资行业或者正在创业,相信你对于上述几个案例应该能够感同身受,或许马上能够联想到身边其他鲜活的案例。即便你不是从事上述行业,相信也能感受到上述记录背后的真实力量。那么,你现在在计划做什么?让你困扰乃至焦虑的因素又是什么?恕我无法在凌晨零点陪你谈心,因为我正在努力治愈晚睡综合征,而且我自己的精神内耗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本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宽慰,那我将无比高兴。
在本文结尾,我还是想援引《苏德战争》序言结尾部分的历史记录:
“第98‘弗朗克·苏台德人’步兵师从乌克兰向莫斯科进军时,这股长长的人流在暴雨中向前蠕动着,日复一日,天天如是。人们顺从地、默默地走着,除了军马的喷鼻声、大车的嘎嘎声,什么也听不见。风吹过道路两侧的枞树,不断发出呼啸声。”
大约两个月以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陆地战役就将在莫斯科城下打响。然而对于当时苏德双方的普通士兵而言,除了忠实记录下每一天的重复乃至无聊的经历之外,他们确实不会想到更多。他们更不会预料到,当时留下的只言片语,都变成了当代历史学家最求之不得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