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景顺长城基金康乐:好的回报是根本越早做能力建设越主
业,从零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历经25年的规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5年来,中国基金人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市场这一开创性的事业,并经受住了市场风浪的洗礼,成长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值此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时报》特推出“公募基金25周年25人”系列人物专访,以重温历史、开启新知,共迎中国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必须持续投入投资能力建设,从长期来看,好的投资回报才是根本,不能提供好的回报就对不起客户的信任,也谈不上发展。”
“我们在内部总说自己是颈部公司,一层意思是我们目前的市场地位在颈部,另一层意思是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如果不能突破,很难进步。”
“资管是看存量的行业,经营的是长期的信任关系。我们替客户管理资产,只要能让客户资产长期保值增值,客户愿意委托我们管理,公司就可以生存发展。”
“资管行业主要靠人,团队的稳定性和分工明确非常重要,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并给他们充分的权限。”
“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很重要。最好是先讲风险,再说收益,要让客户知道基金的风险、波动有多大,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个投资。”
“公募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可能很努力,但不知道别人是不是更努力,所以大家精神压力都比较大。”
2018年7月的一个深夜,景顺长城基金办公室灯火通明,他们在做某互联网底层账户对接的最后准备。主要负责的高管和相关团队都跟着一起熬夜做测试。在香港跟股东开会的总经理康乐,也是一夜没睡,远程盯着进度,一直等到测试成功,才松了口气。
当时,公司IT(信息技术)部门的人较少,力量相对薄弱,也没有对接互联网产品的经验,让上任不久的康乐深感压力。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IT对业务的支持非常重要。他决定加大IT投入,确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公司系统化、智能化水平。到现在,IT团队人员相比以前增加了3倍,公司各项业务的科技支持能力得到成倍增长,并在部分领域进行了前沿科技探索。
一直以来,长城被誉为合资公司很好的一个发展样本,公司长期聚焦主动管理业务,在股票投资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立20年,整体业绩长期居行业第一梯队。
康乐在接任总经理后,没有沿着已经比较清晰的特色化道路向前走,而是定下了向平台型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做“股票投资领先的多资产管理专家”,希望在保留股票投资优势的基础上,拓展全面的投资能力。他提出了“长板加宽,短板加长”的口号,长板指的是股票投资,短板则包括被动、资产配置与养老、金融科技等。五年多来,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公司不仅保持了股票投资核心优势,“固收+”、量化、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业务也有较出色的表现,公司管理规模从1100多亿元增长到超6000亿元。
长城基金为什么能够成为合资基金公司中的优等生?康乐为什么会选择走平台型公募的道路?今年是景顺长城成立20周年,未来他对公司有什么规划?日前,券商中国记者独家专访了康乐,他表示,自己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公募基金竞争激烈,不进则退,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进步。
券商中国记者:2002年,你硕士毕业后曾在中国人寿资产工作,担任过研究员、组合管理、投资经理等工作,这一时期有什么收获?
康乐:保险资管是偏自上而下做资产配置,在人寿资产的5年工作让我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第一,做资产管理首先要搞清楚资金的属性,一笔钱过来,要清楚它的期限、风险承受能力与收益目标,资产与负债一定要匹配;第二,资产管理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我们是通过组合配置,在客户的风险承受范围内,满足他的收益目标,不能让客户承担他不能承担的风险;第三,风险跟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康乐:当时,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不久,国际资管机构相对比较先进,如果有机会到全球性的资管平台工作,可以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并积累经验。景顺集团一直对中国非常看好,下定决心要大力投入和发展,并且非常强调本土化,在2003年成立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基金公司,就是景顺长城。景顺集团全球CEO马丁·弗拉纳根2005年上任,除了疫情期间,以往几乎每年都来中国,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疫情刚结束,他就参加了今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他也是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康乐:我到香港景顺投资管理公司后,很快遭遇了2008年次贷风暴。我在人寿资产时接触过一些外资投行,包括雷曼、贝尔斯登都比较熟,没想到它们都在这次危机中消失了,相关人员也都纷纷离开。当年9月,由于次贷风暴引发信用危机,大家恐慌挤兑,美国货币基金出现流动性风险,发明货币基金的RESERVE公司旗下货币基金出现亏损,跌至0.97元。之后美联储宣布救市,提振了市场信心,这次危机总算平稳度过。
次贷风暴让我对资管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黑天鹅事件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发生,做好风控是底线。如果放松风控,敞口太大,遇到极端情况,出现流动性危机,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做资产管理往往是死在流动性枯竭,活则要靠信心。
券商中国记者:2011年你来到景顺长城,分管机构业务多年,公募基金的机构业务形态经历过什么变迁和发展?
康乐:公募基金的机构业务经历了从标准化到定制化的发展过程,一是早期机构客户特色化需求较少,主要买公募基金,现在机构范围扩大,机构类型增加,机构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二是机构的成熟度和配置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把基金当成工具型产品来使用。这促使机构业务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康乐:在早期,我认为基金是一类产品,后来越来越觉得应该是一种解决方案。公司发展也是,过去投资能力比较单一,后来往多元化方向以及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转变。我们不只是给客户提供一只产品,而是要根据资金的特性,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康乐:景顺长城自创始之初就明确聚焦主动管理业务,在主动管理特别是股票投资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公司一直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做过分级、保本和通道业务,子公司开展业务也非常谨慎。所以,公司业务很健康,基础很好。加上我们有半年多的过渡期,前任总经理给了我很多帮助,所以总体还好。
我上任后,第一是重新梳理公司的发展方向,第一次开会就确定了公司愿景和中短期目标;然后是重新总结和提炼公司的品牌和企业文化。通过这两项工作统一思想,在大家达成一致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做投资能力的建设。
康乐:当时公司定下的战略目标是:做股票投资领先的多资产管理专家。我们在主动股票管理方面做得不错,口碑也很好,历史上拿过几次股票基金年度和长期冠军,但我们的长板只有股票,量化刚刚有一些基础。但短板在于固收产品线不完善,被动刚起步、资产配置还是空白。
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长板加宽,短板加长。主动股票虽然是我们的长板,但还需要加强,我们当时股票投研团队还比较精简,风格也不够多样化。同时要大力补短板,我们已有的量化、传统固收业务需要持续投入和提升,还要建立新的投资能力,设立混合资产部、ETF与创新投资部、资产配置与养老投资部等。
要持续投入投资能力建设,从长期来看,好的投资回报才是根本,不能提供好的回报就对不起客户的信任,也谈不上发展。
康乐:首先,从长远看,资产管理是一个看存量的行业,规模效应很强。海外基金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能力都是很齐全的,而且小公司很可能被大公司收购。其次,从需求的角度,资金的属性越来越多元,需要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去匹配,所以我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具备。如果投资能力上有短板,资金没法在体系内循环,可能就从短板的地方流走了。第三,如果资产过于单一,很难应对市场波动,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也需要业务分散化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康乐:我们在内部总说自己是颈部公司,一层意思是我们目前的市场地位在颈部,另一层意思是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如果不能突破,很难进步。
我们的确比较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公募基金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努力,随时有掉队的可能。而如果退步,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追赶上。现在拥有公募牌照的公司近200家,有一万多只基金产品,只有往平台型公司方向发展,才能更强大,而且平台建设是越早做越好,越到后面越困难。因此,我们要具备各种投资能力,而且其中要有几项很强,其它也不能差,中后台运营能力也要跟上,包括IT的科技能力也要提升,才能在行业站得住。
康乐:我们在补短板上有一定进展,但应该还要再快一点。资产管理是人的行业,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人才建设,大部分靠内部培养,也有部分会从外部引进。外部引进的难度比较大,要找到合适的人很难,而且引进的周期也比较长。从找到合适的人,过来从磨合到适应,到发产品,理顺流程,做出业绩,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我们的“固收+”团队基本建成,已经能够给客户提供比较稳健的业绩回报,而资产配置与养老团队还在产品布局和做出业绩的过程中。
康乐:一是资配与养老,二是被动。资产配置与养老团队会布局包括FOF、固收+、偏债混合等带有资产配置属性、相对来说波动也较低的产品。不能承受太大波动,同时又希望获取一定收益来对抗通胀的稳健型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还是非常明显的。
康乐:从长远看,被动是非常重要的资产类别。目前公募被动产品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未来将是赢家通吃,要找到自己的路径走出来,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会努力尝试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些指数的升级,我们可以对一些指数做改造使其更聚焦更纯粹,在这方面形成特色。也比如在一些赛道上还没有全球化的产品,向全球拓展也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康乐:公司要打造成平台型公募,在主动股票方面需要做到风格全覆盖、行业全覆盖。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都处在动荡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很难估量。A股市场实施全面注册制后,股票也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困难,我们想要维持原来的一点点基础和优势并不容易。公司投资高管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主动股票上,我自己也很关注。
康乐:首先是团队建设“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景顺长城基,我们用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注重内部培养,加大校招的力度,加强对研究员的培养,从内部培养基金经理。另一方面,从外部引进一些我们欠缺的、短时间内培养不出来的某些风格的基金经理。经过努力,公司现在主动股票投研人数已增加到50多人。
不过,我们科技领域投研力量还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国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我们经过研究,也发现科技领域确实成长性很高,有很大的投资机会。但科技更新速度很快,细分子行业也很多,对人力需求比较大;另外还要求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做研究,如果没有积累,根本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我们正在努力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力量,希望能配备足够多的研究员,以及相应的基金经理,在趋势来临前做好准备。
康乐:景顺长城基金的投资理念是“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本质是基本面出发的长期投资。在这一大前提下,我们是基金经理负责制,基金经理独立决策,全权负责投资结果。
我们追求风格多元化,就要淡化层级,营造平等氛围。我们内部讨论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群龙无首,天下大吉。当然,群龙无首针对的是风格,不是指管理。我们不希望有过于权威的风格影响其他团队成员在风格上的独立性。
在管理上,管钱跟管人要分开。分管投资业务的高管不管钱,也就是不做基金经理,主要是给投研团队做服务。基金经理则少承担管理工作。管钱跟管人需要的能力也不一样,不想分散基金经理的精力。
康乐:我们现在有20多个基金经理,30多个研究员,是多点对多点。研究员跟基金经理应该怎么配合,怎么分组、怎么考核才更科学?如何在比较平等的条件下提高平台的效率?这是我们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科学的投研体系和流程,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动态优化,实现研究员与基金经理有效交流,让基金经理得到足够的研究支持。最终目的都是要保证投资研究决策的质量,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
康乐:国内在这方面与海外有较大差别,海外是靠基准和跟踪误差来控制基金的投资。A股还是新兴市场,市场有效性还在提升,获取超额收益的概率更高,目前基准与跟踪误差是软性的。用打鱼做比方,在国外做投资基本是沿着一条航道在打鱼,偏离度不会太大,而国内基金没有硬约束,面对一片大海,有基金经理死守,有基金经理是哪里有鱼就去哪里打,有人撒网,有人拿鱼枪,基金经理的发挥空间是比较大的。我们鼓励基金经理风格多元化,但不鼓励基金经理很极致地投资于一两个赛道,同时要求基金经理的风格保持稳定,不能来回漂移。
景顺长城基金从成立起,就建立了回顾机制,每个季度,分管投资的高管和风控团队会结合基金的持仓和交易数据,分析基金经理组合、交易的特征,做归因分析,以此给基金经理画像。针对本季度的操作,对每个基金经理都有类似答辩的交流。通过这种机制,如果基金经理没有风格,会帮他把风格找出来,如果基金经理有风格,要求保持稳定,如果基金经理想改变风格,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变,具体想怎么变。
康乐:我们一直是考核长期,三年五年占60%,一年占40%。如果基金经理业绩不好,公司会给他三年时间去调整,帮助他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考核期过短,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此受到影响,导致操作变形,这对基民不负责任。我们尽量避免基金经理在投资行为上短期化,鼓励保持与持有人利益和市场长期方向一致。
康乐:一是外方股东景顺集团在全世界各地都非常强调本土化,本土化程度做得很深;二是中外方股东的经营理念比较一致,都强调要从长期出发;三是治理结构很稳定,双方股东的分工,在公司发起协议里就写得很明确,而且一直没变过;四是公司管理团队也很稳定。
公募基金是以人才为核心的行业,团队的稳定非常重要,景顺集团有明确的继任计划,提前做好CEO的培养,有过渡期来实现对公司的平稳传承。而且每一任CEO任期都非常长,现任CEO马丁·弗拉纳根在景顺集团已经在任18年;亚太区总裁罗德城在景顺工作了30年,他们在接任时都很年轻,在CEO的位置上可以干很多年,有利于长期经营理念的贯彻。
康乐:景顺集团是非常纯粹的资管公司。在1935年成立后,一直只以资管为主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客为尊的文化。资管是看存量的行业,经营的是长期的信任关系。我们替客户管理资产,只要能让客户资产长期保值增值,客户愿意委托我们管理,公司就可以生存发展。在投资上,“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的理念也是来自于外方,要扛住短期业绩的压力,追求持续稳定的回报。我们与股东的文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把股东的文化吸收过来,本土化后就变成了公司的文化。
康乐:董事会不考核我们的规模排名,更看重的是投资业绩、营收质量、合规性这些综合指标。而且考核的期限很长,短期内达不到目标,利润不好也不会挨板子。这决定我们的经营目标是长期的,也保证我们能够长期做正确的事。
在具体工作中,股东给予了我们宽松的环境,对我们支持比较多,干预比较少。我们与股东的沟通也比较顺畅,更多是理念上或业务进展上的交流,比较简单,主要在董事会层面,加上月度季度的交流。
康乐:景顺长城是业务导向,比较务实。资管行业主要靠人,团队的稳定性和分工明确非常重要,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并给他们充分的权限。
在企业文化上,我们追求简单,淡化层级,专注业务。我们新来的同事,都觉得公司挺简单的,这是最好的状态。不过,随着公司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容易维持简单的状态。
在业务上,我们希望顺势而为,要对趋势做出判断,认为有机会就要敢于投入。市场变化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们自己要拼尽全力,但结果未必能达成,我们也要敢于承担责任。
康乐:我们对公募基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海外研究机构过去有个报告,认为未来五年全球资管增量的一半在中国。公募基金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管理最规范的资管子行业,而且主动投资能力优势明显,公募基金未来的增速可能高于整体资管行业。
康乐:首先要理性看待波动。权益类基金要获得好的超额收益,是需要承担一定波动的,风险和收益往往相伴相生。但如果波动过大,客户的确会因为拿不住而影响盈利体验。
所以,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很重要。最好是先讲风险,再说收益,要让客户知道基金的风险、波动有多大,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个投资。
康乐:当基金赚钱的时候,其实大部分基民也是赚钱的,只是赚得不多。这跟我们市场的特色、投资者成熟度、发展阶段、文化都有一定关系,公募基金是欧美舶来的,但我们在生态上跟海外有较大差别。海外长期资金占比较高,投顾的模式比较成熟,而我们的投顾才刚刚开始,长期资金较为缺乏,市场波动也较大。在这样的市场中,客户容易有一些不够理性的行为,比如追高、持有期过短等等。这需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共同努力,来营造看重长期的行业生态。比如基金公司能提供长期持续的回报,销售机构能在销售环节做好适当性匹配,售后的投教和陪伴能真正落实到位等等。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投顾。
康乐:我们会在规模和业绩之间做一些平衡和选择。基金经理如果觉得规模超出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我们会选择做相应的控制。在某类风格比较极致或某位基金经理很火的时候,我们也会低调处理,不再过多做主动推广。
另外,在产品发行上最好能有些逆向布局。比如去年底今年初,成长股处于低谷,此时就应该发成长风格基金,我们也有发行这类风格的产品,发行很惨淡,但确实能赚到钱。
康乐:公募基金可以做四件事:一是提供比较稳定的长期回报。这是本源,这也是我们持续做投资能力建设的初衷。只有做好业绩,投资者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二是在产品设计和发行上,权益产品可以考虑设置封闭期,或者推一些低波动的配置型产品,比如“固收+”产品;三是大力发展投顾,由专业的投顾帮客户做配置,可以避免追涨杀跌,实现投资目标;四是通过投教和陪伴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客户。这需要监管倡导,基金公司提供内容,还需要对接C端客户的渠道的配合,包括媒体宣传等,整个行业生态共同来配合,而且要持续去做,才可能春风化雨般逐渐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
康乐:想要进入基金行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有自驱力,公募行业竞争激烈,要有自我驱动,不断进化;二,必须勤奋,这是基础;三,沟通能力要比较强,无论前台的投研、销售还是中后台,沟通能力都是一个比较核心的能力;四要有明确的目标,各个岗位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明确,自己要想清楚到底想走哪条路;五,抗压能力要比较强;六,如果想做投资,要有较强的逻辑和理性思维,不能太情绪化和感性。
康乐:公募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可能很努力,但不知道别人是不是更努力,所以大家精神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基金经理金康乐:好的回报是根本越早做能力建设越主,业绩不好时,各方的压力铺天盖地就来了。我们很关注基金经理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平衡,净值给他们的压力已经足够大了,公司尽量少给他们压力。同时,想办法帮他们做心理建设和疏导情绪,尽可能让他们保持心态稳定,不至于动作变形。
一些业绩比较好的基金经理,内心比较强大,也比较有个性和韧劲。在投资领域,如果韧性不够强,受情绪影响,变成随波逐流,业绩就会趋向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