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青年农民谢进轩返乡创业半年收入10万
短短6个月,谢进轩熏制腊肉挣回加工费近10万元!说起这事,他自己也很意外——他本是在家种植马铃薯,没想到巫姑腊肉的负责人郑彩成就把这样的好事送上了门。
“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打动了我。”1月14日,郑彩成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从这双手上她看到了谢进轩的踏实、勤劳,肯吃苦,“农村就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郑彩成与腊肉打了15年交道。去年,她推出了新品牌——巫姑腊肉。腌制这种腊肉,要选择农户喂养的粮食猪、采用高山上的梓树枝,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土瓦房熏烤。
“这些都不难。”郑彩成最为难的是找到一个落实这种腌制方法的带头人,“年纪大的体力弱、接受能力差,年轻人在山上又待不住。”
巫溪县塘坊镇梓树村梓树架(土地名)海拔1400多米,后山满是梓树,54岁的谢中清就住在这里。他家盖了新楼房后,几间土瓦房一直闲着。郑彩成打算,万一没有合适的年轻人选,就找谢中清一起干。
在与谢中清交往中,郑彩成发现了他的儿子谢进轩。他29岁,留着学生头、戴着一副眼镜,身材高瘦,很斯文的样子,但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100多斤一麻袋的马铃薯,他“嗖”地甩上肩,一路小跑,三五步就扛到了大货车上。
“你儿子不错!”与谢中清道别时,郑彩成主动与谢进轩握手。“这年轻人的手,竟然比自己的手还粗糙”,这手让50岁出头的郑彩成有刺痛的感觉,“你的手怎么啦?”
谢进轩收回了手,有些不好意思。郑彩成拉过他的手,摊开一看:整个手掌黑黑的,满是深深的裂痕,手指关节处长满了茧子,好几道口子浸出了血……
“这哪是一双年轻人的手啊!”郑彩成很吃惊,“有文化、有打工经历巫溪青年农民谢进轩返,看这双手就知道他吃得苦,山区就缺这样的年轻人。”
郑彩成没看错人。谢进轩职高学的是计算机,2007年毕业后就去了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一干就是3年,并与一位广东姑娘结婚。当时谢进轩每月仅有2000多元工资,一年下来能剩万把块钱算不错了。
巫溪是有名的马铃薯生产大县。那时,父亲谢中清在家种了10亩马铃薯,还喂了羊,全年收入也有好几万元乡创业半年收入10万。
“回来干吧。”2010年末,谢进轩带着妻儿回家过年。父亲告诉他,老家土地多,只要吃得苦、舍得干,加上又有文化,把劲儿使出来,并不比外面挣得少!
谢进轩就这样留在了老家,跟着父亲一起养羊、种马铃薯。巫溪县是重点种薯基地,只要肯吃苦,销路是不用愁的。梓树村坡地多,不适合机械耕作,只能用锄头挖地。挖地是一项体力活儿,也是一门技术活儿,谢进轩就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这些体力活。
“开始还新鲜。”谢进轩回忆,挖地不到半小时,腰杆就开始酸痛,两条臂膀也钻心地疼,一上午下来,双手就打了血泡,“后来,筷子都拿不起、碗都端不稳。”
谢中清总是安慰儿子,坚持一下,习惯就好了。谢中清说,儿子虽然嘴里不说,但挖完地回来就一声不吭地吃饭、睡觉,他知道儿子其实很累。
谢进轩也想过放弃,但看着年过半百的父亲那么劳碌,他不忍心抛下父亲一个人辛劳,就硬撑了下来。后来他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挖地、担粪、背马铃薯……好多农活,谢进轩都慢慢学会了,家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也从10亩、增加到了50亩、80亩、200亩。
去年,父子俩种植马铃薯40万斤,创收28万元。但谢进轩那双手渐渐变黑、变粗糙,一到冬天还裂口,浸出血。
谢进轩用这双长满老茧的手,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还开始帮助身边的村民,特别是帮扶贫困户种植马铃薯、喂养山羊脱贫增收。
2015年,谢进轩注册成立巫溪县进轩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100户村民发展起600亩种薯基地,涉及巫溪县塘坊、上磺、蒲莲等3个镇的村社,每年为大家免费提供种薯18万斤,每亩还提供100斤价值160元的复合肥。
“不是小谢拉一把,我们脱贫哪有那么快。”贫困户杜正来种了5亩马铃薯,所需的1500斤种薯全部是谢进轩提供的。此外,谢进轩还采取“借羊还羊”的方式,为杜正来提供了5只种羊,带动他扩大养殖规模。
在脱贫攻坚战中,谢进轩带动了15户像杜正来这样的贫困户。同时还重点帮扶5户深度贫困户,除了提供种薯、种羊,他还为每户贫困户提供价值1000元的农药、肥料等。
在梓树村,村民大多了盖了新楼房,但原来的土瓦房很多没拆毁,都可用于熏制腊肉。谢进轩特意安排欧世浦、丁明诗、姚世菊、冯贵军、欧世品等贫困户到他家帮忙熏制腊肉,让他们边挣钱边学技术。
“这下找到了脱贫门路。”姚世菊家也有400平方米的土瓦房,在谢进轩家学会了腊肉熏制技术,她现在也跟着郑彩成做腊肉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