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我们发现了7个趋势
如果你在关注年轻人,应该会发现,如今“兴趣”风头很劲。年轻人的社交生活被归纳为兴趣社交,因相似聚集的年轻群体叫兴趣圈层,消费是以兴趣为导向,新职业要从兴趣中发展而来……
那么现实中,Z世代围绕兴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所谓热爱,具体来说如何表现?新世代的兴趣生活,有哪些不同?
9月,DT财经联合爱奇艺发起了《2021当代年轻人兴趣爱好大调查》。从爱奇艺等互联网视频平台围绕说唱、舞蹈、剧本杀等兴趣主题推出多个综艺节目可以看出,综艺内容和年轻人的兴趣热爱,正在相互呼应和影响,而由此焕发出的庞大活力也在不断拓展更多人对文化与消费领域的边界。
本次关于年轻人兴趣的调研中,共收集到了2295人的回答,其中超过6成(60.6%、1391人)表示,自己有愿意花时间或花钱的兴趣爱好。本报告把这群年轻人称作兴趣投入者,这1391个兴趣投入者以00后(27%)、95后(33%)和90后(27%)为主,过半来自一、二线个趋势,来自对这些年轻兴趣投入者的调研。
年轻人对音乐的爱好,有明显的垂直偏向。根据由你音乐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与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民谣的主力听众是23-30岁年轻人,说唱和R&B则拥有更多22岁及以下听众。小众音乐收纳越来越多年轻群体,与说唱类节目及《乐队的夏天》等热门综艺节目近年的热播不无关系。
除了运动、看书、音乐、摄影、绘画、跳舞这类常规定义的兴趣爱好,也有潮玩、剧本杀/密室逃脱、咖啡/茶艺、养动物/植物等不那么传统的项目。
。传统印象里,与兴趣相关的项目偏向文化娱乐,因为能陶冶情操、令人精神愉悦。如今,生活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样让年轻人获得满足感,于是被发展成为兴趣,不断投入精进。对于这些年轻人,成为“年化20%理财能手”或“购物节不错过一根羊毛的专家”,一样畅快。
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和现实生活年轻人被启发出兴趣爱好的契机,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及其他、现实生活和身边的朋友,分别代表如今年轻人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互联网平行时空、娱乐生活、现实环境、附近。
年纪越小,兴趣来源于社交网络的比例就越高。这是Z世代互联网化更深的一面。借助社交平台,年轻人既是更远方世界的观众,也是被别人观看的创作者。
于是兴趣很可能就这样被孵化出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影视、综艺、真实生活中摘取出来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来会查找更多类似片段,围观或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因为欣赏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实践,逐渐拥有新的兴趣爱好。
以影视剧综、现实生活和身边朋友为契机的兴趣,也有类似逻辑,在接触到的无数信号中,捕捉到自己欣赏、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指引。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剧本杀。美团2021年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朋友推荐和综艺吸引是年轻人种草剧本杀的两大原因。
而非这个人令人向往。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兴趣来源于对某个人的向往。在回答兴趣契机这个问题时,选择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契机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90后、95后和00后的兴趣投入者中,都有超过1/5的兴趣来源是“其他”,大家在这个空处填写的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自己”。
,“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是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购买材料/装备、爆肝熬夜、参加培训……年轻人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换取技能精进,是朝着“兴趣实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层面,这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习得的、不会被剥夺的风格。以说唱为例,表演的技巧、歌词的内涵与态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会被剥夺的风格。
购买周边也是获得风格的一种方式——通过消费物品来占有文化符号。以综艺举例,年轻人在说唱等综艺节目中看到选手们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饰、墨镜、牛仔裤、运动潮牌、滑板……于是通过消费这些物品,占有符号,获得说唱风格。
。这种消费不局限于服饰,“当某种风格成为青年们推崇的‘亚文化资本’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链(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场景’来,有资格‘消费’亚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
。所以,线下音乐节、体验店等消费也是兴趣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视剧综和社交平台的助力下报告:我们发现了7个趋势,线下场景除了可以与同好聚集,还可以被记录为个人的线上景观,更广范围内强化身份认同。
不仅能充实生活,也要线后的兴趣爱好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对于你来说,兴趣爱好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下,00后选择各个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说,他们在这道多选题中选择了更多的项目。在年轻人搭建的生活体系里,兴趣爱好很是忙碌。除了充实业余生活,既要帮年轻人去表达自我,也要协助实现自我意义、探索人生道路这样更宏大的愿景,还要完成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更硬核、实际、具体的小目标——寄托了这么多期待,多少有点像经营一门事业。这指向年轻人“兴趣实用化”
不管10000个小时定律是否真的成立,当人们把一件事当正经事业去打磨,往往能成就点啥。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如此。不再用业余来形容爱好,大多数兴趣投入者也不想“随便玩玩”。要搞兴趣,就要追求更强更专业。
DT财经曾发布过青年新职业报告,其中有一大类新职业,就由曾经那些“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发展而来,比如说剧本杀编剧、球鞋鉴定师、职业COSER、潮玩设计师等。
对于Z世代兴趣投入者,同好至关重要,过半人会通过寻找同好来发展兴趣爱好。年轻人在寻找新朋友时最看重性格,兴趣仅排在第3位。对于年轻人,以兴趣为起点的同好,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但同好可能更重要。
在本次调研中,QQ群/微信群、线下聚会、微博/豆瓣/贴吧等社区或论坛,是年轻兴趣投入者与同好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以社交app建群、线下见面聚会和社区分组等形式,建立一个固定的据点,年轻人得以脱离现实身份,以相同的兴趣作为标识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组建部落——在另一个研究场景中,我们称之为亚文化圈层。
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链条中,“自己”“自我”不仅出现于发展兴趣的契机口,也存在于目的端——在兴趣里自我表达,在表达里强调自我。前文提到,越年轻,就有越高比例的兴趣投入者认为,兴趣爱好意味着自我表达;在00后兴趣投入者中,这个比例是56.8%。
这得益于互联网普及,使得文化工业生产的各个专业化环节,成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的资源。年轻人能更容易地拥有生产技能与传播渠道,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生产,创造自己的意义、快感与身份认同。
归属成为这届年轻人的重要命题。互联网帮助他们脱离现实身份、通过兴趣重构自我,以此找到同好和部落。于是学习获得技能、消费获得品味和符号、交流创造话语体系,以此跟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维蕾娜·卡斯特在《无聊与兴趣》一书中说到:“兴趣定义的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价值……我们的‘感兴趣’展现了我们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中的某样东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强度去面对和塑造我们的生命主题。”
哈利与赫敏注定有缘无分?《哈利波特》人物关系暗藏玄机沉迷剧本杀的背后:一种年轻人内心对社交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