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能力不够容易摆烂俞敏洪这话怎么就惹怒了年轻人
10月31日晚,俞敏洪在新东方直播间表示,他觉得现在年轻人的理想能力不够,若连构建最基本的理想能力都不行,就比较容易出现躺平、摆烂的情况。年轻人容易对自己还没有面对的现实理想化,而非构建理想,理想化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遭遇现实的打击。现实的状态需要自己打理,很多人没这个能力,慢慢就变成比较流行的词,摆烂。
在直播间一通输出的俞敏洪,应该没想到自己会激怒年轻人。平心而论,俞敏洪在直播间的这段话内容很丰富,大意是他认为年轻人既要有理想,也要认清现实,哪怕是去当快递小哥、开滴滴汽车,也可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有助于以后走上更高的人生台阶。千万不要眼高手低,轻易放弃人生、摆烂。整段话框架清楚、逻辑自洽,也称得上苦口婆心。如果单拎出其中几句话,断章取义,过度解读,也有违俞敏洪的本意。
然而年轻人并不买账,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能否成功,当然离不开主观努力,但是也不能忽略客观现实。一些年轻人摆烂,真的仅仅只是自身的能力有问题吗?显然不是。然而俞敏洪完全不提社会环境的限制,空谈理想,无异于空中楼阁。在一些人看来,如今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基本的生活都有问题,一个成功人士来教育年轻人要有理想,毫无说服力。还有很多人把他视为既得利益者,直接站在了俞敏洪的对立面,认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理想这种鸡汤说事儿,说了等于没说。
因为“躺平”这个话题教育年轻人,进而被骂的名人,俞敏洪并不是第一个。2021年,在一段视频里,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也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不会这样吧!”这段话因为太过“爹味”“傲慢”“不知他人苦”,招致年轻人的强烈反感。
坦率地说,指责俞敏洪看不到年轻人的困境、脱离群众,并不公允。因为自身所在的行业洪这话怎么就惹怒了年轻人,相比其他社会精英群体,从俞敏洪和白岩松身上,我们其实更容易看到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色彩。然而,当关心年轻人的他们,反而成为年轻人的情绪出口,展现出来的分裂和隔阂,也提醒着我们要正视年轻人的诉求和困境。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如今的年轻人要想成功,难度比上一代人多得多。读书的回报率也越来越低。前段时间,一篇《工作 4 年,我的收入被父母退休金倒挂了》的文章在网络热传。一位叫邵东的90 后,毕业出来工作四年,在私企销售岗位,每个月勉强到手3000块,远低于其从国企退休的父母,后者能拿到五六千不说,而且稳定可靠。
从俞敏洪、白岩松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从何处走来。他们是真正实践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人。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次高考失利后,俞敏洪从农村考到北大。90年代,他从北大辞职后,开办了新东方。白岩松比他小几岁,是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他们年轻时,可能吃过物质匮乏的苦。但是,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理想能力不够容易摆烂俞敏,称得上相互成就。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幸运,也是时代给予他们的印记。
反观90后、00后这代人,出生于经济平稳发展的时代,自我意识强。这些都决定了,俞敏洪们和当下的年轻人,评判“吃苦”的维度并不相同。未来该向何处去,社会结构性问题如何解决……从他们的话语里找不到答案的年轻人,不接受他们的“规训”,几乎是一种必然。
被骂的白岩松没有气馁,仍然表示要拼命为年轻人说话。是否躺平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但是这个社会要为奋斗的人创造条件,要让奋斗的人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收成”——这种自省后的答案,可能更接近社会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