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月入两万年轻人为啥还是留不住?
清明节前后,是采茶的黄金季。很多茶农都抓紧晴好的天气,采摘茶叶供应市场。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采茶工根本就不好找,保险起见,还必须提前预订,可以说是“一工难求”,即使能找到,基本上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不仅采茶工不好找,炒茶工同样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有工人反映,即便是把工资开到月薪两万,年轻人依然不愿意学习这门技术。是他们眼光太高,还是太懒?
其实也不能怪年轻人挑剔,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采茶也好,炒茶也好,都属于季节性极强的工作,采茶季节一过,很可能一年都闲下来了,收入太不稳定,比不上打工轻松。另外,打短工相关法律手续不完备,也少有签订合同的环节,权益经常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比如有人辛辛苦苦采棉花,到头来工钱被克扣,有理说不清。可见,年轻人对这些行业与工种说“不”,也有自己的顾虑。
前些天笔者刚去广东采访,当地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说,她的手下全是90后的年轻人。她说,每天和这样一群年轻人一起工作,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不少。笔者问她是怎么留住年轻人的,她说,自己经营的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种类多样的农机非常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她还有意培养自己的员工操作、驾驶农机,让年轻人更有兴趣。合作社给员工开具的工资并不算太高,但是牢牢地抓住了大家的兴趣点人为啥还是留不住?。另外,掌握了技术的员工,平时帮助合作社销售农机,是销售人员;在农忙时节驾着农机出门为农户开展服务,是技术能手。笔者采访的当天,就有3队人马在外地。另外,合作社申请到了开展无人机等机具培训的资质,摇身一变,这些年轻人又成了教学人员。多种身份,多份收入,不会出现炒茶工“忙起来真忙、闲起来没收入”的困境。
无独有偶。笔者还遇到了一名放弃打工,回到村里种水稻的大户。四十多岁的他说,当地相关部门主动为他提供帮助,从土地的手续办理到无人机等农机具的补贴,再到专家的农技指导,让他觉得搞种植既省心又比过去轻松了很多,比起打工,收入也更稳定,还不用背井离乡,感觉很好。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加多元的市场环境,年轻人就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企业、机构已经不再是就业市场上绝对强势的角色。在双向选择的人力配置大背景下,用人单位找不到年轻人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给年轻人提供了合理的待遇与发展机会。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不断完善政策,让年轻人哪怕从事采茶、采棉花这样的临时性工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权益保障。另外,还要加快研发各种市场需要的农机具,用高效率的机械来减少人工投入,提升农业整体的综合生产能力。
当然了在农村月入两万年轻,年轻人也依然要保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能扎下根,各行各业都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李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