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案例:90后是如何创业成功的
他们毕业于名校,从谷歌、百度、中科院离职创业,卖起煎饼、肉夹馍、奶粉、鸭子、河粉。他们放弃大公司的优渥待遇,关心粮食和蔬菜。
高学历、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们,越来越多投入传统行业中门槛较低的“勤行”,开始对中国几千年来蔑视“引车卖浆之流”的陈旧观念进行颠覆,年轻创业者们与互联网相结合,正在带来变革,激发创意。
我在百度负责大事件及节日营销,世界杯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市场调研,因一直在做人与服务的链接,当时就想策划一些相关的活动,也了解了一些餐饮方面的市场。我一个朋友自己做了个酒吧,赚了不少钱,所以我觉得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做点事儿。
当时除了鸭子也想过其他东西,比如羊肉串之类的。但羊肉串的问题是,不是现烤出来就吃不好吃。北京烤鸭外卖有很大的弊端——刚出炉的时候是最焦的。我们的产品跟它有一些差异,比较简单,不需要卷饼、蘸酱这些复杂的过程,拿起来就可以直接吃;还可以隔夜再食用,只需要简单加热就行。
做所有东西产品是最优先的一块。我们现在的回单量在60%以上,基本上都是回头客,而我们的微信由于人数增多,已从一开始的个人号慢慢转向服务号了。
“叫个鸭子”是6月18日开始做的,7月底融资就Close了。投资人王中磊,他找过来跟我们说,看到这个品牌之后就哈哈大笑,说我一定要投资这个,太有意思了。
最近我们在研发新口味的肉夹馍,每天大家都在公司说新产品要上线版本。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传统餐饮业的词来形容这个过程。因为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创始人都来自百度、腾讯,除了互联网我们什么都没做过。
不过颠覆往往都是从外行产生,互联网学到的东西很有用。在公司内部是如何创业成功的,我们把产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食物本身,其次跟所有体验相关。在我看来只要是互联网上的生意,不分线上线下,包括食物本身的口感都是产品,这些都需要产品经理把控。我们把肉夹馍的包装叫UI,打开包装的过程叫UE。
传统餐饮业沉淀了上千年,必然有套路可循。只是它的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并不需要了解过细,太细节的东西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做,这个行业已经积累了非常多优秀人才。作为CEO,我更多是去了解加工方式。我去学习麦当劳的中央厨房和店面如何运作,加盟中心如何完成所有加工,通过OEM提高效率,去控制采购、生产、运输成本。从加工中心配送到各个店面都有一套配送体系,如何控制各个店面的管理、产品质量并将它们标准化,是我在持续思考的事情。
开店之前,我们反复练习和面,在不同的烤箱尝试,用掉了5000斤面粉。可以说,我们制作肉夹馍的工艺和流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互联网在改变商业模式的同时五大案例:90后,也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体验。一些新技术的运用,将提升外卖体验。比如我们正在研制一款外卖包装盒,使食物保鲜度更好。我们会为每台外卖车置入GPS设备,让送餐过程可控。而这一切的创新,都基于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好的餐饮服务。
未来一定是这种体验式购物模式的天下,传统的模式如果不尽快变革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小,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才是未来趋势。
新西兰梅西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国内奶粉市场的乱象,我开始做起了海外奶粉代购生意,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要往国内发货几大箱奶粉。
毕业回国后,正赶上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爆发期,我在泰和县城开了一家混凝土搅拌站。两年的经营使我在县城渐渐有了名气,但是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复杂,垫资严重,资金周转率非常低的弊端一直制约着我事业的向前发展。
于是我开始寻找新的项目。就在这时新西兰五大知名品牌之一的斐婴宝奶粉开始在江西试点新的零售模式——奶粉体验中心,当时我儿子也刚出生,喝的就是这个品牌的奶粉,孩子每天的茁壮成长让我对该品牌有了信任。加之婴儿奶粉市场的行业潜力非常巨大,投资成本低,资金回笼快,我毅然选择重操旧业。
如今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加上家长消费重心逐渐转移,进口奶粉市场即使在小县城也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按照我的测算,虽然是加盟区域店铺,在泰和县城的婴儿奶粉市场空间至少也有大几千万的潜力可挖。
新西兰斐婴宝国际e体验中心不是一个传统的零售店,通过线下服务、体验,线上互动、传播、销售的营销体,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如果你可以找15-20个以上稳定客户,一个宝宝一年需要1.2-2万的奶粉消费,15-20个客户一年的销售在20-30万,毛利10万-15万,因此只赚不赔,盈利根本不是问题。
我的第一家体验中心在今年4月初正式开业,当天单日销售额高达五万四千多,当日新增会员客户超过40多人,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立足泰和县,做这个县城的的“奶粉王”,努力达到10-20%区域市场占有率就是2000多万的生意。
卖烤猪蹄是我的副业。我的本职工作是中科院电子所助理研究员,主要做军工方面的研制,侦查雷达、侦察卫星、无人机都是我们的涉猎范围。不过很快我将全职出来卖烤猪蹄。我认为,烤猪蹄这门生意可以做到更大,就差一个平台、一个店,把我的想法和所有的精力都押上,让它爆发。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五道口附近寻找合适的第二家店面,但一店难求。
因家庭因素,我很早就开始赚钱。小时候,妈妈用荷叶把吃剩的猪蹄包起来,类似叫化鸡那样做,味道很好,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读研期间,我发现烧烤很受欢迎,而女生又特别喜欢猪蹄,但市面上的工艺不是煮就是卤,没人用烤的。当时学校后门也有一个卖烤猪蹄的,做法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但销量很好。那时我想,没准按照我的方法来做更有市场。
这几年,我总共卖出了30万只猪蹄。如果想赚快钱,也许早就开始就做加盟了,之所以没走这一步,是因为我想做长久一点。营销和宣传手段的运用也一样,如果不是基于产品本身,做宣传会死得很快,相当于空中架楼。不管怎么宣传,最终还要回归到产品本身。过度营销的模式也只有在北京会成功,因为这有数以百万计的流动人口,不用考虑二次购买就能盈利,但并不适用其它城市。
今年四月,《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这篇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那是我半夜发粉时的感悟,当时真的发到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也许现在我能想明白了,但当时我真的想不通。总觉得上班族那个点早睡觉了,我还在这儿干嘛?然后真是鼻头一酸,写了那篇文章。那些我自认为写得满意的文章,都在厨房里诞生。
毕业时,我已经在学校附近开了两家饺子馆,但一直困惑。那时我还在CBD一家律所实习,每天站在华贸中心20几层楼的办公室里总想往下跳。因为想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我并不喜欢这种“高大上”的工作,却隐约觉得开店可能是个机会。这次开餐馆,一半是我喜欢吃米粉,另一半是我干过这事,心里有底。
决定做米粉店后,我几乎吃遍了常德市的所有米粉,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愿意教我。刚开始确实挺苦的,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土鳖团队,或者说并没有团队概念。现在我们全职14人,算上兼职将近20人。我们的店面一直在换,最早的厨房和现在厨房的布局、设备都不一样。做餐饮是要扎根的,有时候我三天不来店,对这个店就不熟了,总觉得不踏实,一定要亲自煮碗粉才行。
线上的东西要做得更好,首先这是我们擅长的,其次这是零风险的,即便做不成也能利用这个时间缓冲,把店调顺。未来我们的品牌价值一定远超实体店的价值。
在中国做餐饮都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高房租,二是人员流失。某种程度上看,海底捞解决得不错,至于其他什么思维,都是空谈。我们的选址逻辑是一流商圈,十流地段。把店开到国贸的犄角旮旯去,目的就是省租金。现在朝外SOHO店每天卖出将近200份米粉,已足够覆盖掉我们的成本。第三家店也正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