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级富豪兴起极限旅行热
超富为何喜欢极限旅游?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科技(ID:qqtech),作者:金鹿,经授权转载。
丨划重点
1、自新冠肺炎疫情旅行限制放松以来,花费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参加极限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2、极限旅游包括深海探索、参观国际空间站、攀登珠穆朗玛峰、乘坐私人飞机环游世界等。
3、这类极限旅游可能会破坏环境,或导致过高的救援成本,而且不可避免会发生悲剧。
许多人认为旅游就是去大城市开开眼界、去海滩或登山观赏风景。再进一步,或许还可以去海外旅行。但对于超级富有的旅行者来说,天空、海洋都不是极限。
只要付钱,这些超富不仅可以进入深海参观泰坦尼克号的最后安息之地,攀登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可以前往国际空间站等地球之外的目的地。
当然,这些极限旅行不仅费用高昂,还可能存在风险。比如,搭乘“泰坦号”潜水器进入深海观赏泰坦尼克号残骸,每次旅行费用是每人25万美元,最近有5名乘客“不幸为此失去了生命”。
对有些人来说,风险和刺激正是吸引他们参加极限旅游的重要原因,而迎合他们冒险品味的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在最极端的例子中,三名平民每人支付了大约5500万美元,搭乘SpaceX的载人龙飞船于2022年4月进入国际空间站。
其他寻求财富刺激的人则满足于留在地球上,参加南极之旅大约需要10万美元。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探险成本差不多,但珠峰似乎正变得更拥挤:2019年的某天,有354名登山者登上了顶峰。对于那些想要更安静野外体验的人来说,从豪华的非洲之旅到北极圈之旅都是受欢迎的旅行。
对超级富豪来说,排他性、冒险和危险等因素组合起来后,让他们越来越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像Abercrombie and Kent这样的国际旅游公司提供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比如在印度寻找孟加拉虎,或者在乌干达野外寻找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许多极限旅游都配备了最舒适的设施。在Abercrombie and Kent的旅行中,客户可以使用私人飞机。参加这类旅行的成本有时达到10万美元,客户可以前往世界上许多最难到达的地方。
Abercrombie and Kent的媒体关系总监帕梅拉·拉瑟斯(Pamela lasers)称,该公司致力于“为那些几乎什么都做过的顶级客户安排惊险刺激的冒险”。这家公司提供的服务有为期25天的“野生动物狩猎之旅”,客户可以乘坐私人飞机环游世界,让他们在旅行中接触到多个大洲的野生动物,从雪猴、鲸鲨到大猩猩、孟加拉虎等。这种旅行的费用接近16.5万美元,通常会在三个月内售罄。
拉瑟斯说,Abercrombie and Kent的客户通常是忙碌的企业家,并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他们去过很多地方,见过世界上的各种景色,现在他们有兴趣去更偏远的地方”。许多目的地都提供专家级服务。例如,当客户访问南极洲时,会有专家向他们介绍气候变化对南极大陆的影响。
拉塞尔证实,通过Abercrombie and Kent寻求极限冒险的人大幅增加,2023年是该公司成立61年以来业绩最强劲的一年。她说,新冠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旅行方式,并激励他们利用这些旅行接触世界。
01哪些极限旅游最热门?
有少数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一次性支付大笔金钱,尝试攀登山峰,在深水中进行洞穴潜水,或者像最近发生的惨剧那样,亲眼去看看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冒险和肾上腺素激增使极限旅游对大胆的冒险者更具吸引力。在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运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成就感有时会让人上瘾,促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那么现在有哪些极限旅游最受欢迎?
泰坦尼克号之旅
1912年,泰坦尼克号遭遇冰山沉没,造成船上1500人死亡。从那以后,人们对揭开“不沉之船”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近,美国私人旅游公司“海洋之门”出动名为“泰坦号”的潜水器对这艘游轮的残骸进行了考察。然而,该潜水器不幸发生内爆,导致船上5名乘客死亡。
探索南极洲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冷、最高、风最大的大陆。最近,有大量的冒险者乘坐游轮来到这里,人们开始进行滑雪、浮潜等各种活动。人们可以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冰川,原始的雪和白色的风景。
游览活火山
目睹熔岩和火山灰喷发的壮观场景似乎吸引了很多游客兴起极限旅行热。据悉,在多次火山爆发后,想要近距离观看火山的游客咨询量激增。
攀登珠穆朗玛峰
作为世界最高峰,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攀登珠穆朗玛峰。要接受登山的挑战,游客需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这需要几个月的准备。因此,这堪称是终生难遇的体验。
太空旅游
极限旅游的另一个发展领域是太空旅游。它将使以休闲为目的的人类太空旅行更容易实现,包括轨道、亚轨道和月球太空旅游。据悉,SpaceX、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已经涉足亚轨道太空旅游。
02超富为何喜欢极限旅游?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他们辛苦赚来的金钱投入到极限冒险之中呢?
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最近发现,极限旅游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到2022年,该行业价值达到3660亿美元,而且依然在快速增长。研究预测,到2030年,该行业的价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研究人员表示,驱动因素是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机票价格日益便宜,以及“社交媒体的影响”。本质上是人们对杀手级自拍的渴望,希望在网上源源不断的假日照片中脱颖而出。在真正引人注目的极限旅游市场,人们愿意以娱乐的名义冒着健康甚至生命的危险。
丹·理查兹(Dan Richards)是全球救援组织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会员俱乐部。如果你在做极限活动时遇到危险,他的团队会提供救援。理查兹从事这一行业已经近20年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行业以如此快的速度增长,并将原因归于疫情。
理查兹说,疫情爆发前,人们满足于传统的旅游活动,比如沿着塞纳河散步,去艺术画廊,躺在海滩上。人们对此很满意。但现在,人们想要做的是那些以前甚至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他还称:“每当我觉得自己听说过最极端的事情时,就会有新的事情冒出来。”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珠穆朗玛峰,很多时候人们要排队等候登上山顶。理查兹表示,仅去年一年,他的团队就在喜马拉雅山脉范围内进行了168次救援,其中大约半数是在珠穆朗玛峰。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游客行为学教授吉姆·佩特里克(Jim Petrick)认为,驱动这种行为的冲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人们满足这种冲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解释说:“人们总是想做一些新鲜的、令人兴奋的事情,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他们从未有过的感觉。”
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他们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现在,人们不再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探索,也不再为崇高的事业而战,而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仅仅是为了获得纯粹的刺激。
心理学或许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那么多让自己陷入最极端境地的人碰巧也很富有。显然,部分原因在于:进入太空的票价起价数百万美元,这项任务可能需要数月的计划和训练,而亿万富翁们有足够的钱。
但是,成为亿万富翁首先要具备的部分素质,对风险的偏好、成为先驱者的渴望、做出坚定决定并坚持下去的能力,这可能是潜水到泰坦尼克号安息地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佩特里克教授说,富人在精神病测试中也往往得分更高,这意味着他们不太可能关注周围人的态度。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他们不顾警告继续进行危险的活动,这也意味着像泰坦号内爆这样的悲剧不太可能阻止人们进行极限旅行,甚至可能会鼓励他们。
彼得里克补充说:“像这样的例子让人们更加关注这些事情。我们看到别人在做某事时,这可能会促使我们去做。人们意识到,他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实际上是可能做到的。”
其他事情会转移我们对悲剧的注意力。像这样的事件累积起来会产生影响,但像这样的单个事件不会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泰坦号内爆既独特又可怕,但这绝不是游客第一次为追求刺激而丧命,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03极限旅游会危及环境
Action Aviation公司董事长哈米什·哈丁(Hamish Harding)曾乘坐过泰坦号潜水器,他已经进行了几次危险的旅行,包括许多极端地区。
2021年3月,哈丁打破了驾驶飞机飞越南极和北极的环球纪录。他发帖称,好奇心“让人非常上瘾”,并表示他的首要目标是“彻底探索我们的地球及更远的地方”。
哈丁的极限旅行包括参观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那里的深度超过1万米。2016年,他陪同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前往南极。他还参与了将印度猎豹重新引入印度的项目。
富有的旅行者追捧的另一项极限冒险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美国超级富豪,这是一项危险的旅程,已导致数百人死亡。今年5月,《户外》杂志报道称,2023迄今,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两位数,仍有多名登山者失踪。
然而,极限旅行不仅会危及个人健康,还会威胁到环境。例如,私人飞机燃烧燃料会产生温室气体,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几年来,全球超富阶层始终因乘坐私人飞机而受到批评,私人飞机的人均排放量通常比商业飞机高得多。
塞勒姆州立大学地理学和可持续性教授洛里·克雷布斯(Lorri Krebs)表示,疫情旅行限制放松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炫耀性照片,都有助于富有的旅行者有时利用世界上某些最宝贵的资源。
克雷布斯说:“他们耗费的是我们共有的自然资源。社交媒体和人们想要发布他们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他们想要那些照片和那些体验,他们想要炫耀这些东西,这都加剧了这种情况。人们想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奢华的极限旅行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而且不仅仅是游客支付的费用。这些旅行需要支援机制,比如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旅行者可能需要救援,最近有多个组织参与营救失联的泰坦潜水器。
克雷布斯解释说,虽然并不是所有富豪旅行都在导致环境恶化,但那些在旅行中寻求最高舒适度的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更大伤害。例如,那些参观泰坦尼克号最后安息地的人可能会扰乱沉船残骸周围的水流。
“他们想看到最脆弱的环境或最脆弱的生态系统,”克雷布斯说。“他们想看到大猩猩或北极熊,而这些是受影响风险最大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