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寻找生命科学的好望角
6月8日-9日,36氪WAVES新浪潮2023大会在北京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WAVES」作为36氪全新推出的峰会IP,灵感来自于世界电影史上知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我们想借此表达:年轻一代人不满足于现状、勇敢开拓和创造的精神。
本次WAVES大会的slogan是:浪潮偏爱年轻人。 我们认为,年轻不止是一个年龄上的概念,而更是一种对活力、想象力的描述。某种程度上,36氪就是一个伴随着年轻一代创业者、或者说创新精神一起成长起来的公司。这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一点:在多数媒体还在追逐大公司的时代,我们就将目光着眼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或小人物身上。 WAVES新浪潮2023大会集聚创投、科技、人文、音乐多元场景,致力于打造出一场聚焦青年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商业新势力派对。
在《生命科学:寻找好望角》圆桌对话中,嘉宾有亚盛投资FCCA熊家涛、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梁占超、软银中国合伙人江敏、元璟资本合伙人田敏,本场圆桌由暗涌资深作者任倩主持。
任倩: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WAVES大会,我们这一场主题是寻找好望角,我觉得跟生命科学行业非常契合,因为它的高度科技门槛,以及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在座的四位投资人都是在生命科学行业投资了至少十年以上,有非常宝贵的经验,首先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机构。熊总开始。
熊家涛:大家好,我是亚盛投资熊家涛,亚盛投资大家听起来可能不是那么耳熟能详,亚盛投资其实是2002年成立的,我们在成立的初期主要是做投行加直投业务,早期主要投资过包括雷士照明、橡果国际、TCT这些我们都是最终都以比较好的成绩退出的一些项目。在2010年左右,我们跟中国的几个央企一起去卢森堡收购了一家公司,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关注欧洲尤其是北欧的一些创投项目,所以在我们并购的那个项目退出之后我们就成立了亚盛投资的第一期基金,是将近4千万欧元,这一期基金我们大概投了10个项目,主要是在欧洲包括芬兰、奥地利、德国等一些创业项目。这一些创业项目在去年我们也开始大概投资5年,之后有了两个退出,回报也都很好。
我们在去年也开始做了第二期基金差不多1亿欧元的规模,我们主要投资是汽车领域和医疗领域,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国内做了第一家投资,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也会加大在中国汽车和医疗领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谢谢大家。
梁占超:大家好,我是幂方健康基金的梁占超,幂方健康基金我们专注于生物医药这一家VC机构,然后我们现在在管4支基金、大概30亿规模,从17年至今我们已投在管企业超过了60家,然后我们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还有IVD领域吧。
我自己其实最早是从事肿瘤药物的研发,后来在外企这边做市场工作,从11年、12年开始转到投资行业来,我自己开玩笑讲做过药、然后卖过药,后来一直在投资生物医药,这就是我们幂方健康基金和我自己这样一个介绍,谢谢。
江敏:大家好,我是软银中国资本的江敏。软银中国资本成立于2000年,今年已经23年历史了。我们目前主要聚焦于四个方向,第一是TMT,第二是新能源新材料,第三是智能制造,以及今天我们所探讨的主题相关的医疗健康。我们目前是双币驱动的战略,从早期的美元基金起步,近十年来我们的人民币基金也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我们在生物医疗这个板块,从2006、07年就开始进入,耕耘至今也已有15年左右,谢谢大家。
田敏:谢谢,我们元璟资本是一家2015年成立的基金,目前我们在管的所有的基金总的规模在100亿以上,我们现在是一个双币种的基金,所以人民币生命科学的好望角、美元都有,目前是美元的四期和人民币的三期都在投的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基金从2015年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以投TMT消费为主的这样一个基金,那我是2016年加入元璟之后就在医疗投资的这个板块,我们早期的时候会更关注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造一些目前的一些医疗的产业链的一些效率低和一些成本高的这样一些问题。
我们从16年开始我们这个团队开始专注投医疗之后,我们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转型,从互联网医疗到目前其实我们也看非常多的和生物的新技术和就是技术以及比如说一些非常多的底层技术像比如说GPT,刚刚那一场提到的这些,还有机器人技术这些它在医疗当中的一些跨界的应用,这一块也是我们投资的一个重点,谢谢大家。
任倩:谢谢四位。我们都知道其实在过去三年,整个生命科学的投资其实是经历过山车的发展,2020年是最热的一年,然后之后的两年就迅速急转直下,但是今年似乎好像又有一个回暖的迹象,我第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四位,大家在此刻仍然从事医疗投资的感受是如何的?以及说今年大家所在的机构有没有加速出手,出手在哪一些领域比较多?我们从熊总开始。
熊家涛:因为我们的这个资本不是特别的几百亿的那种规模,所以我们投资的节奏是按正常的节奏在走,我们不会因为说行业的变化而改变我们既定,或者说我们每一年大概也要投出一定数量、一定金额的创业项目。
所以行业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小的影响因子,另外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和欧洲的两个区域市场的一个创业项目,所以其实在某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平衡了不同市场在周期方面做出来的一些应对。所以从投资的节奏来说,我们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我们是主要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汽车、一个是医疗,正常我们大概是一半一半的这个比例,所以这个节奏我们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梁占超:因为过往两年大家可能觉得医疗这边比较冷,但是从今年开始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疫情放开之后大家的信心有了一定的恢复,但是我也并没有觉得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的一个回暖的迹象,不管是从基金募资端,还有企业融资端,我觉得比较低迷的形势,我觉得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而对于我们基金来讲,我们其实并没有说我们这样一个行业的变化,说要暂停我们的投资的节奏,我觉得该出手的时候我们还会在出手,当然我们也会珍惜我们这样一个子弹,然后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之下去贴合市场的这样一个变化趋势。
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其实我们在生物医药当中我们还是持续做这样一个新的布局,但是并没有说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市场遇冷就不再出手了,这倒没有了,谢谢。
江敏: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案例。2020年的时候,那时是疫情第一年,我经历过一个十天就close的项目,这是很难想象的,正如主持人所说的最热的一年。第二个案例是前两天,我与一位FA朋友在聊天,之前他是行业内小明星,他告诉我今年有可能亏损,几乎很难有deal成交。从这里面能反映出,目前大家很谨慎,珍惜子弹,甚至是不开枪,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总体上来说,我同意主持人前面概括的行业现状。
但是,具体到我们自身,我们的投资节奏没有变化。我们机构投医疗已经超过15年了,已经穿越过多个周期,所以我们保有定力,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会保持节奏出手,谢谢。
田敏:我觉得就是说医疗市场就是说与其说是业务本身或者说市场本身有很大的波动,不如说是其实是资本市场以及退出的渠道其实这两年对医疗是有影响的。之所以我愿意选择医疗作为长期的投资目标,我是认为医疗的需求实际上是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中国那么大一个市场,老龄化很明显,其实需求是一直在,也没有因为前两年这种波动需求就降低。
但确实前两年我觉得对医疗市场整体的一个影响是在于疫情导致其他一些疾病适应症和它的发展其实都放缓了。只要是非疫情行业的,医疗企业其实这两年的业绩都是多少受损的,随着这两年疫情就是从去年开始放开一直到今年,其实确实看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一个迹象,就是大家又开始出差,然后开该往前推的业务都在往前推,所以我觉得这是有一个明显回暖的一个迹象。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资本方之所以出手谨慎,另外一个角度还是在于退出的考量,其实我们也是个双币种的基金,其实很多医疗的投资在前几年它给退出的方式实际上是走海外市场,尤其是一些生物医药,尤其是非常前沿的这样一些技术,其实它可能会更适合在海外去进行这样一个退出和上市,这两年美国上市情况变化影响还是很大的。
所以对于整个投资以及创业者的影响是在于说,可能要去调整一下自己的业务模式甚至是运营的方式,因为像前两年的比较高估值和大家都烧钱泡沫的这个时间点感觉已经过去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家都更专注在说我这个业务到最终真的是不是能体现出创新,我这个产品是不是真的能够,未来能够实现这个收入和利润,就是说无论是从投资人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创业的角度,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在于说我怎么去更好的运营公司的这个方向和目标可能会不太一样了,所以这个时间我觉得对于我们机构来说,确实从去年到今年,我觉得我们是更抱着一个谨慎的态度,我们在持续的在追踪一些我们看好的领域和这样一些非常好的技术,但是对于出手,我们往往要看到一些企业的真正的从企业家本身他对于现在市场的认知,以及他自己对于市场的调整有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一个事情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去调整的,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对于公司,所以我们这一段时间确实我觉得是偏谨慎的。
任倩:谢谢。IPO市场的变化,确实是让很多的细分领域遭受重创,比如说刚刚梁总讲到的创新药,我这边其实也给了一个创新药的问题,因为它是过去五六年以来吸资金最多、融资金额最大的一个细分的领域。那比如说幂方它现在仍然还在投创新药,像元璟的话投AI和互联网医疗比较多一些,那我想问一下各位其实创新药仍然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接下来如果大家布局创新药投与不投,你们各自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说今年其实创新药的估值在面临大幅度的下滑,你们是怎么去判断说这个项目我要投,或者不投的呢?谢谢。梁总先开始。
梁占超:好的,然后我觉得是这样,其实创新药在整个生物医药尤其大健康领域当中是体量比重非常非常大,对于说我们投创新药和为什么投生物医药健康是一样,只要我们社会与所有个体,希望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通俗的讲就是希望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我们就离不开所谓的生物医药和器械械,这就是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这样一个根本的逻辑。
对于新药来讲其实坦诚讲我最早在转行的时候,其实我当时自己在做新药研发时候为什么要转行来做其他而不再做研发,那个时间节点十几年前在国内我们做一个药然后去报临床要等30几个月,然后我们要在做一二三期,可能一个新药没有十几年是根本没有办法来上市,所以那个阶段来讲,你在国内要做早期的这样一个生物医药投资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基金来讲你每一个基金都是有时间期限的,你可能八年、十年,但是你根本等不到这么一个退出的回报时间。
从15年新药的改革,然后我们缩短整个的这样一个流程,到后来我们香港了18A,有了科创板等等,生物医药退出渠道也更加在缩短,所以才有了所谓的新药在往前去走,去做这样一个早期投资的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说我到现在来讲我一直非常珍惜我们能够有生物医药这样一个早期投资这样一个机会吧。
对于我来讲其实从10年开始然后到现在差不多也十几年的时间,大家从最早的小分子,到后来小分子的化药到后来大分子的、抗体、蛋白、细胞因子,再到后面的这样一个单抗、双抗、后续的ADCA还有一些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最近比较火,其实我们幂方健康基金在这边我们其实药是我们始终相对大的这样一个比例的细分领域,大概占到我们整个基金的40% 左右。
而我们还会再持续在细分领域去投,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很多还有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所存在的,不管是在肿瘤领域、到现在来讲CNS神经领域、代谢领域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疾病没有满足这样一个机会,我觉得都会去做这样一个持续的投资。
而至于说过往两年,其实在高点的时候,其实大家出手也比较痛苦的,那不但要抢份额、不但要去抢人,可能还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其实我觉得创业这样一个周期之后我觉得还是这样一个好的事情,能够让创业者也能够意识到这个事情融资并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于投资人来讲,其实也要投资人明白,不是所有的创新药都能成功、不是所有的创新药都能赚钱,大家心平气和下来之后,我觉得更能够让行业回归理性,反倒是我觉得在市场比较遇冷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的出手会更加从容一点,会更加客观理性一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培育比较健康投融资的环境这样一个时候。
我们希望通过投资的手段,能够解决更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给患者能够减轻一些疾病病痛,能够给医生提供更多治疗的手段,以始为终,坚持初心的去做生物医药投资。
任倩:谢谢梁总,回归到以终为始的商业本质去做创新药去投创新药。熊总要不您讲一讲,您为什么不投,或者是您关注的其他领域的一些情况。
熊家涛:对,就是对于生物医药这一块我们亚盛投资的确没有在这一方面做很多的布局,它的原因当然从开始我们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领域,也是因为第一它的门槛的确比较高,因为我们觉得要吃透一个领域的确对团队的要求比较高圆桌对话:寻找,那目前我们团队是没有这个成员去做这个业务。
其次我们还是觉得创新药它的确是一个投资高、回报很长的一个投资领域。我对于投资医药的投资人有充分的崇敬,我觉得这个医药的确是利国利民的一个特别好的一个领域,那我也希望说我们未来在我们的团队里面,我们也会在这一方面做一些补充,在医疗、医药方面都做一些更深入的投资和挖掘。
江敏:行业里常说,创新药这几年的行情犹如过山车。大约在17年左右,我们当时看一波创新药公司的时候,当时只要企业出了一部分一期数据、团队有几位好的科学家,估值就能往5亿美金奔。现在回头再看港股18A公司的股价,会发现将近6年过去了,有部分公司那还没有达到17年当时报出的B轮估值。
就像刚刚梁总所说,当下大家会从容一些,会回归理性,因为市场已经在教育大家,主要是教育了创业者,估值不能凭空,应该合理。回归理性之后,我相信这个市场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它本身退出的通道已经很畅通,有好的退出通道,资本方面也不缺钱,就可以进行是一个合理的匹配。
具体讲到我们软银中国,我们机构其实很早就投过创新药,早在没有18A、国内也没有科技创板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就尝试过。之后,我们觉得这一波在18A的浪潮下冲的太猛,对于我们这类经历过比较长周期的机构,我们会比较淡定不追热潮,我们就不轻易出手了。
现在来看,我觉得第一,创新药还是一个好机会,大家已经回归到一个均值状态,而且大浪淘沙,有优秀的项目存活了下来。第二,今天我们不聚焦在药这一单点上,转而围绕着创新药投了一系列的公司。就好比这个水我们可能不太会投,但是装水的瓶子这种工具我们投了不少……另外,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我们都在投,也出现了不少成功的项目公司。投资人需要把视野打得更开,和创业者之间的互相教育很重要。谢谢。
田敏:我们就是说从策略上来说确实是不碰新医药研发这一块领域,我觉得之所以不碰不是因为它没有吸引,或者市场部够大,就是作为我本人来说我没有做过新药,我肯定不可能跟梁总PK对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选择上来说有所不为更重要,所以说各个基金要基于自己的一些能力所在,以及自己的基因去选择自己真正能够去进行一些差异化和有优势投资的地方。
我觉得就是说刚刚你提到的工具特别好,虽然说我们不投创新药,但是我们也确实投了非常多为创新药服务的周边工具、上下游,我们都会去看。
那么我们确实也始终认为创新药是一个医疗投资里面非常大的一块板块,而且也是未来机会非常大的板块,虽然说我们自己目前还看不懂,但是我们就也会围绕着创新药的刚刚说的一些工具的东西、一些服务属性、包括上下游这一些其实我们都很多也都是有布局的,那么就是说俗话说你不自己下去挖矿,铲子也能卖断货对吧,就是说只要生物医药能非常蓬勃的发展,其实这些卖水的也好、卖铲子的也好,这些公司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能享受到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增益。
任倩:谢谢,其实刚刚梁总也提到了,生命科学行业是一个长周期的一个行业,可能十年就一个大周期,五年一个小周期,那2000年到2010年是小分子时代,2010年到2020年可能大分子时代,那现在咱们基因疗法、细胞疗法、新的技术、包括脑机接口,包括上午我们讲的硅基生命,其实这些都是大家投资人和创业者提及越来越多的词汇,也想请教一下各位,觉得接下来的医疗投资有哪些新的细分方向可以去探索,以及说这种不断迭代新的技术和产品是如何影响你们的投资决策的?我们还是从熊总开始。
熊家涛:/strong>
我们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主要是在医疗器械方面,包括一些医疗服务,那医疗器械我们主要布局在手术机器人和一些AI属性的一些对诊断和医疗本身,就是有一些包括病理篇的一些读取等等。
那我们包括在欧洲芬兰也投资了脑部的这个机器人手术、导航机器人等等,那对于未来的投资领域我们还是会继续加大在手术机器人,包括在AI属性方面的这些所有的医疗服务领域,有一些加成表现的一些创业公司,尤其是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在中国国内的一些相关领域和创业公司的加持。
当然我们没有说在芯片,医疗芯片目前受到卡脖子的问题,但是我们同样关注的是一些我们在医疗尤其是手术治疗器械方面,其实我们也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的一个机会,我们也关注到很多目前国内的这些创业公司在替代国外的这些机器和诊疗设备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会继续加大领域的探索和跟国内的这些创业公司的合作。
另外我们在国内也布局了一家做种业的公司,因为中国在种业领域的确是面临了很多卡脖子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内蒙古有一家做种猪的一家公司,那个是我们投入了很大的一个项目,那跟这一家种业公司它也主要是目前在做一些抗病育种、基因编辑方面的一些探索,那我觉得对于我们整个,因为种猪在我们整个的肉品的消费市场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也是给公司足够多的支持,谢谢。
梁占超:我们理解其实医疗是一个相对偏保守这样一个行业,因为它本身就是涉及到生命的安全,但医疗它本身也又是一个在持续进步、然后持续小步创新这样一个细分领域。
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我觉得不管是在最早的小分子化,到后期的这样一个大分子抗体蛋白,到最近这样一个的小核酸,还有所谓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我认为其实这些药它并不是一个相互替代的这样一个关系,它是一个跟疾病领域相关的,跟不同疾病相关的一个更多的这样一个联合使用的这样一个关系,而其实我们也能够观察到,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我们在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的布局,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不同的疾病领域我们能够去不断的满足临床没被满足的需求,有这样一个投资标的我们就能够去做这样一个我们自己的这样一个布局吧。
当然除了在相关的这样一个产品性的公司之外,我们在新药上下游,我们在相关的CRO、相关的环节我们都有自己的布局,我们希望打造自己这样一个生态,能够更好的去服务我们这些被投的这一些早期企业,对于未来这一块来讲,其实我们持续的还是在作为一个早期的VC,我们还是持续的关注创新、关注临床的这样一个需求的观点吧。
江敏:我前面开玩笑说,相较其他赛道的投资人,我们医疗投资人年龄普遍都比较大一点。实际上,医疗创业者也一样,因为医疗本身的创业需要很高的门槛。软银中国资本的风格是偏技术驱动型的,无论我们是在新能源、新材料还是智能制造、传统的TMT领域投资的时候都注重核心技术,在生物医疗领域投资也是同样,我们一直以技术+作为我们的投资逻辑。
具体到医疗领域,医疗技术+就意味着技术不会是天外来客,今天有个新技术、明天又冒出一个技术,这种情况很少。医疗创业有着很高的门槛。这个特点决定着当我们去看一个赛道时,会是一个持续的经营。我们本质上是看到医疗某个层面的技术的一个持续的交替,可能会带来大众层面上认知一个新的冲击。
我以数字医疗为例:我们的医疗投资团队在看数字医疗的时候,从来不会仅定义为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那我们怎么投数字医疗呢?我们会把医疗的产业图谱划成几个篇章,每一篇都看是否可以进行数字化改造。因此我们会把手术机器人归类为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最核心的是需要一个智慧的大脑,它先有定位系统,有导航系统……
推及到现在高话题度的ChatGPT,它也是一个外来的工具,对各行各业包括医疗都带来冲击。它在AIGC及医疗这两个弧形中间交互的地带就可能有机会。ChatGPT在医疗领域冲击是哪一些点?到商业应用层上,它会呈现在那一些点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继续关注的。同样,今天我们在看合成生物,更是如此,时间关系我不多展开。我觉得商业逻辑上,要跨行业、跳出行业去看行业,也许更能看到本质,谢谢。
田敏:我觉得江总讲的很好,基本上把我要讲的差不多都覆盖了,就是说我们确实是非常关注就是其他产业的技术的进步对医疗产生的影响,所以说现在可能最热门的就是ChatGPT,它可能会对医疗做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探讨、不断的跟一些创始人在聊,那包括很多就是说像比如说我们如何能投到中国的十乘、中国的安捷伦、布鲁克这样的公司其实都是非常大的设备型的公司,但是它们都是跟医疗的前沿技术和比如说这些装备技术去进行很大的融合和检测技术,所以我们现在其实在从板块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也非常关注医疗技术本身的迭代,就是说从基因到下面我们干什么类器官,还是说有各种新的这样一些技术的出来,我们现在就是在科研市场其实我们还放了挺大的精力,就是我们从科研市场去切入、去看现在有什么样的一些需求,那么现在其实科研市场很多投资人不看,因为天花板比较低,然后而且就是基本上现在很多科研的一些高端的仪器全是外资垄断,那我们觉得这里面地一我们确实承认这个天花板的问题,但是它有几个好处,一个就是说技术壁垒比较高,第二个它有这个国产自研的机会,第三其实它竞争在某一个子行业的竞争其实是非常小的,当然就是因为它市场小,就是技术壁垒比较高,导致它的子行业里面的实际上竞争壁垒是会相对低一些。
那如果我们去想安捷伦或者这些公司它原来的发展,那也是它通过一个小的一个切入,占到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占住了渠道,可能未来就会有一些更多的并购或者这样的一些机会,能把公司慢慢的做大,其实我们也是想通过对科研市场的一些了解,能够抓住医疗的一些特别前沿的一些进步,以及特别前沿的一些需求,应该是去满足去看到一些其他的机会,我觉得这个是我唯一补充的点。
任倩:谢谢,江总和田总,刚好把我下一个想要问的问题提前回答了。我其实也是想跟大家请教一下,就是ChatGPT其实对于整个所有的产业,将会都会有一定的改变和影响,那对医疗产业它到底它的未来改造的空间有多大?然后借助这个ChatGPT或者是AI,就是改造医疗产业的未来真的是正在发生吗?还是说它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现,其实这个问题可能江总和田总刚才已经回答了,那两位有没有补充的?
熊家涛:我觉得两位专家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因为对于各行各业的改变都在发生,医疗虽然相对保守,但是我们也都看得见创业者和创业公司都在做这一方面的努力,所以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得见,大家都在这个方向去看一下对他们本身业务是好是坏,或者是说他们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去做变革的一个思考都在进行。
梁占超:AI可能会更加融合到很多这一个包括像医疗这个领域当中来,但是AI这边来讲,其实目前来看其实能够帮助我们很多在新医药的筛选,在一些辅助细分领域,能够有一些帮助,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辅助的作用,我们也会积极的去拥抱这个趋势吧,我们的本土企业也会去把这个更多这样一个新的应用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