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关注南浔农创客王琦旻:创业坎坷 初心不改
王琦旻,1988年出生,在外闯荡多年后,回到南浔,投身乡间。他采用零化学农药使用、零化肥伤害、零环境污染的“三零”标准来种植各类果蔬,还引进了一系列国外品种。创业的同时,他还带着年轻的农创客一起在田野里筑梦。
告别大城市的繁华,一头扎进投入大、回报慢的农业,在很多人看来,我这个决定不值得。如今,看着基地里刚成熟就已被预订一空的黄妃小番茄,我对这“一亩三分地”更加充满希望。
我出生在南浔区石淙镇银子桥村。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我也有一颗去外面闯荡的心。2012年,我从长沙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从事营销工作,很少回家。
然而,2017年国庆节期间的回乡所见,改变了我的想法。曾经甲鱼棚遍布的公路两旁,面貌焕然一新。田地变身花海,游人如织。石淙镇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我一打听才知道,镇上已完成土地流转,正在大力发展农旅项目。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资金补助、创业服务、技术培训上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
小镇如今有好环境,又有好政策,何不回家发展绿色农业呢?在家的那一晚,我几乎一夜未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思考。最终,我决定回乡创业。第二天一早,我把决定告诉了父母,并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资金支持。父亲第一个就提出疑虑:“从未下过田地的你能干农活?”
我买来大量专业书籍阅读学习,前往苏州、南京、湖州等地的农场取经,并聘请了3名博士提供技术指导浙报关注南浔农创客王琦。看我下定了决心,父亲转为支持。
2017年底,我在银子桥村附近的石淙村租下500亩田地,注册了湖州三零科技有限公司。从埋水泥管、搭建大棚到选择果蔬品种,我都撸起袖子自己上阵。遇上技术问题,就请教3位博士。
农业,很大程度上依然要“看天吃饭”,有大棚也一样。大棚建设完成后,我刚种上黄妃小番茄苗,大自然就给了我一个大考验。
“琦旻,下大雪了,赶紧去基地看看。”去年1月27日清晨,还在睡梦中的我接到父亲急匆匆打来的电话。我穿上羽绒服就往农场赶。开车去农场的路上,我看到田地间已经积起了厚厚的雪。“大棚千万不要有事啊。”心焦的我不停祈祷着。
到基地一看,我顿时呆住了:大棚上厚厚的积雪达10多厘米,有的钢骨架已弯曲,但幸好还没倒塌。然而,小番茄苗以及其他果蔬苗成片冻伤,受损面积预计有30多亩。
“快把大棚上的雪扫掉,以免倒塌。”工人提醒我。大家跑到小屋拿出扫帚和铲子,赶紧清理积雪。这场大雪旻:创业坎坷 初心不改,让农场损失了30多万元。但倔强的我,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重新收拾心情后,我在农场里种上了新西兰菲油果、日本网纹瓜、月光枣、淡雪草莓等一系列进口水果。
我发现,当种植的果蔬发病后,即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送样本、土壤给专家,但他们要开展实验、出分析报告后,再到农场实施治疗方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花上一周时间。这个期间,病虫害很可能已经爆发。
对此,我和专家团队尝试在基地里建立数据库,如何防治、每种病虫害爆发后用什么办法解决,都一一登记。就这样,我们将每种果蔬的生长经过和病虫害防治都写成标准流程,制定了一套棚式果蔬病害绿色防控系统。
令人欣喜的是,这套棚式果蔬病害绿色防控系统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入选了2018年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获得了2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创业不久的我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
现在,我发挥营销专业的优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销售上。我们开发了农产品网上直销服务平台,以会员制的形式出售农场的果蔬。现在,平台上已经有300多位会员,来自湖州、杭州、上海、无锡等地,再加上有不少食堂、水果店预订,基地果蔬供不应求。
我设计了两套“新农人”培养方案:一是吸纳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成为公司技术人员,参与对接专家、指导科学耕种等;二是大学生可以到农场承包几亩土地进行试验,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成果转化、渠道销售等服务,等农创客完全掌握技术后再自行承包种植。
我记得,2018年初,在石淙镇大学生就业推进会上,刚毕业不久的杨辉听取我的介绍后,非常想加入。当时我们正与中科院合作,在石淙镇试点种植南浔特有的蔬菜——绣花锦。经过我们的推荐,当年2月,他就在农场承包了几亩土地种上了绣花锦。5月份成熟开卖时,杨辉成立了菜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基地第一家成功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公司。看着他的公司发展不错,我心里也着实高兴。
紫方农业创业公司、青创家庭农场……在基地,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果蔬种植区域竖着不同的标牌。目前,32位新农人中已有9位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或公司,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