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创业,如何分配股权?
要是当初刘总一个人占了98%股权,关张分别只有1%,那这事搞不好就线%的股权,意味着拥有绝对控制权,能直接变更公司主营项目。
67%:绝对控制权。相当于无限大的权力。能直接改写公司章程,甚至合并、拆分公司,诸如变更主营项目这样的重大决策,也能一个人决定;
34%:安全控制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票否决权。举个最坏的例子:当公司开会决议要把你提出公司,你起码能一票否决。关总和张总就是靠这项权力阻止刘总搞P2P的。
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这一条没有法律依据,只是我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一般影响不大。我举个例子,比如桃园公司从事农产品生产,公司的刘总如果去另一家农产品公司投资,而且占股超过20%,就会触发这个所谓的“同业竞争”线%:临时会议权。持股超过这个比例,拥有向公司提出质询、调查,或者起诉、清算、解散公司的权力。 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这条线的依据是《证券法》,就是说当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超过5%,当他发生权益变动的时候,需要公开披露;
3%:临时提案权。《公司法》102条规定,持股3%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提出议案。这样能保证小股东有机会提议,并确保大股东有时间审议、表决。
1%:代位诉讼权。同样是《公司法》规定,持股1%以上超过180天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创业初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钱,有钱好办事。如果空对空,事情是很难办的,所以,启动资金非常珍贵。这种情况下,出资就显得非常重要,打比方,做一个项目,需要500万,我出200万你出100万,那我们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假设我们资源差不多,我出200万的线%的股权,同时可能又担任其他的角色。
能够分配给合伙人的股权,除了其他合伙人,剩下的就是带头大哥CEO,他要有比较大的股权,但同时他也要有更多的担当。
创业过程中,无非就几个资源:资金、专利、创意、技术、运营、个人品牌。一定要充分评估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初创,发展,成熟,出现的变化。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的贡献是有变化的,需要综合考量,不能一下子觉得,这个人运营好像挺不错的,就把那15%给他。 等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发现他的能力也是一般般,想把其到手的肉再重新分配,基本上就非常难了。
所以在创业初期,不建议把股权分足,应该给股权调整预留空间。比如说,COO本来应该拿15%,CTO是20%的,可以把每个人的股比都先降5%下来,放在股权池里。合伙人之间进行约定,我们还有这些预留,以后会根据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不同贡献进行股权的调整合伙创业,如。
这里要讲一下个人品牌,也很重要。打个不太形象的比方,如果雷军是我的合伙人,那基本没问题,有他在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可以这样说,个人品牌对有些项目的加分是很大的。
刚才讲到的,带头大哥要拿比较大的股权,比如说按6:3:1、7:2:1这样明显的股权梯次,才能形成贡献度的考量以及掌握控制权、话语权。三、股权该如何分配?
桃园三人考量了一番,一致认为刘总适合当大哥,因为大哥出资最多,商业资源最好,在初期对公司贡献最大;而且人品大家有目共睹,最适合领导大家,所以刘总顺理成章拿到了67%的股权。
刘总很大气,表示可以从自己的股份里出,但如果投资人买他的股份,就属于“卖老股”,是个人交易了,这钱进不了公司账户,不算融资。
这个问题,创业团队在早期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来分一下,你多少我多少,你30%我70%,或者是我60%你40%。其实这是不对的,在设计股权架构时,我们得先把别人的切掉,也就是预留一部分股权,最后的才是自己的。
创业项目最终IPO的时候,CEO如果能有10%的股权就不错了。所以在融资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预估,这样大家就不会想着,我辛辛苦苦做的企业,到最后,股权怎么就这么少?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不能不考虑,但也不建议一开始给投资人预留,而是融资进来之后大家共同稀释。
现在大家都去创业,招人就非常难。如果你在招人的时候没有跟人家讲,我给你多少的股权或者股权激励,一般他是不会轻易来的。
上面讲到,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合伙人的结构硬拉一个人来做CTO,如果项目已经开始,但还差一个CTO,或者CFO,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预留股权出来,用来吸收新的合伙人。有种做法是放在带头大哥的名下,但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未来融资时股权是要稀释的。
留着,刘总和张总也不答应:你钱是出了,但现在人走了,不干事不说,以后都是竞争对手,股份还留在这,我俩给你白打工?
限制性股权简单来讲,第一它是股权,可以直接办理工商登记;第二它有权利限制,这种权利限制可以四年去兑现;而且中间离职的情况下,公司可以按照一个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回购,这就叫限制性股权。限制性股权的限制就在于,分期兑现,公司可以回购。无论融资与否,上市与否,都需要套用限制性股权。比如说,创始合伙人早期只掏了三五万块,拿了20%的股份,干了不到半年,公司做到五千万或者一个亿,谁都不希望看到他仅靠一点贡献就拿走一大笔钱。所以我们建议大家拿限制性股权
第二种是任职满2年兑现50%,三年兑现75%,四年100%。这是为了预防短期投机行为,小米的员工股权激励就是按照这种模式的;
第三种是逐年增加,第一年10%、第二年20%何分配股权?、第三年30%、第四年40%。也就是干的时间越长的兑现的越多;
第四种是干满一年兑现四分之一,剩下的在三年之内每个月兑现48分之一。这种以干满一年为兑现前提,后面每到一个月兑现一点,算得比较清。
股份约定回购机制的关键是回购价格定多少。有些公司一开始约定,如果合伙人离职,双方按照协商的价格回购。所以这里面有几种模式:
假如公司干到第三第四年的时候资产已经有一个亿了,这时候要是按照人家原来购买价格的溢价,那么人家干的这几年都白干了。所以对于此类重资产企业,可以参照净资产来定。因为回购是一个买断的概念,相当于把对方未来十几年的财富都断掉了,所以从公平合理的角度还得有一点溢价。
从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资本本来就是投资公司的未来。5千万、1个亿的估值是认为未来公司值这么多钱,但这个估值是可变的,并不代表你离职的时候就是这个价格;从公司现金流角度,如果完全按照公司估值,那公司现金流压力很大;
从公司团队的导向出发,这个导向就是引导大家长期干。这里面用什么价格是以公司的具体模式为依据的。
退出机制怎么去落地?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达成共识,之后再谈硬梆梆、冷冰冰的规则。理念层面是大家先沟通到同一个层面,比如:
总之,所有合伙人要同一套标准,游戏规则值得所有人尊重。只有在理念层次沟通好了,才能够平和理性地去谈具体的规则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