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选择延毕学校、用人单位怎么看
申请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后,研二的姜芸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一次,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目的:继续读书、回归生活、愉悦自己。”她所在的专业为两年制,前一年半,她做了3份实习。“实习占用了我很多精力,我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怎么出去逛。”姜芸觉得很可惜,在充分查阅资料后,她选择了延毕。
姜芸的朋友牛莉,同样选择了延毕。“我可能有点理想主义吧,希望一毕业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牛莉想要从事媒体行业或成为配音演员,虽然她在研究生阶段选了新闻与传播专业,但是本科英语师范专业的她,在目标行业的实习经验并不多,“我需要更多的时间累积,以达到我的目标”。
浙江大学医学院党政办副主任、讲师车淼洁的论文《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调研了某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记录了这些高校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科生的延毕情况。数据显示,某省城“双一流”高校延毕率约为12.5%,两所省城普通高校的延毕率分别约为6%和7%,某非省城普通高校延毕率约为7%。
在很多人的眼中,延毕是一个贬义词。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延毕,它常常和家庭变故、生理疾病,以及挂科、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画上等号。一旦延毕,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的压力倍增。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学生选择主动延毕。他们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延毕后,他们的感受如何?
在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前,吉安正在教室改论文,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论文盲审作准备学校、用人单位怎么看。时间拨回到一年前,她正是在这时提交的延毕申请,工作被毁约是主要原因。被毁约后,吉安重新开始投简历,也得到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它们和被毁约的工作相比,不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平台,都相差甚远。
“我心里有落差吧,再加上后来拿到的offer所在行业和自己的预期不符,如果勉强接受,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就被打乱了。”吉安说,而且由于自己读的专硕是两年制,再多读一年貌似也不错,便有了延毕的想法。
今年2月,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吴林结束了休学期,重新回到新加坡留学。她坦言,自己申请延毕主要是出于就业的考量。“当时学校不允许学生离开新加坡,但国内很多金融公司都要求应聘者参加线下面试或实习。”她回忆,自己也曾通过线上面试得到一些工作机会,但由于录取的公司不承认新加坡的体检报告,应聘只能不了了之。吴林在第一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决定申请延毕,回国实习面试。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王栋梁分析,学业问题、创业需要以及健康问题、家庭突发的紧急情况等,都是大学生申请延毕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到了大四还有多门课不及格,研三了毕业论文还没有开题,他们就需要一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据教育部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延毕的重要原因。
申请延毕不过是前行路上的第一步,在未来的日子里,经济的压力、父母的意见、用人单位的质疑等,都可能让人感到困扰。
王栋梁坦言,延毕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校内多待一段时间,导致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加。由于延毕的学生毕业时间比同龄人晚,可能会因此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此外,延毕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在正常毕业前求职的机会,竞争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于这一切,牛莉早有准备,“我有一些存款,加上兼职所得,可以负担这一年的费用”。但让她没想到的是,母亲竟然全力支持。“收到妈妈的转款后,我在图书馆哭了。”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对自己说的话:“我可以省吃俭用一些,你才是最要紧的。”最近,本来反对自己延毕的爸爸也转变了态度,这让她很开心。
吉安的选择得到了老师和家长支持,她唯一担心的便是和同龄人存在脱节的可能。“同届的小伙伴中,只有你延毕了。回到学校后,你不但要更换新宿舍,连熟悉的人都没有了。”幸好,吉安的担忧并没有发生,她收获了新舍友与新友谊。
今年开学后,吉安和原宿舍的朋友们聚会。她发现,是否延毕并不是一个影响未来的绝对因素。“有一个刚入职一个月,就可能被辞退;还有一个毕业后坚持脱产考公,却一直没考上。”吉安说,“当然也有工作顺利的。顺利与否,与是否延毕无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命轨迹。”王栋梁说,有些人可能比同龄人早步入社会,有些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成长和探索未来,“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社会时钟,而是应该遵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追求目标与理想。”他同时表示,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决定,不要因生活轨迹不同而对他人进行不必要的评价。
如今申请延毕已近一年,吉安找到了一个各方面都较为符合预期的工作。对于这个结果,她较为满意,但从个人投入的角度来说,她觉得自己很亏,“我比别人多花了一年的时间,得到的工作却和去年的差不多”。
在应聘过程中,吉安没有觉得自己因为延毕受到太大影响。“企业毁约不是我的问题,我是因为坚持职业规划,而非论文盲审不过而延期的。”她认为,只要你能利用好这一年,且不是因为暴露缺陷的大问题而延毕,对工作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吴林也没有因延毕而被质疑:“我的绩点排名一直都比较靠前,成绩单可以证明,我不是因为无法毕业才延期的。”
回顾这一年,吴林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不会延毕,“延毕是在和自己打赌”。虽然她已经获得了一家公司的留用机会并提前入职,实现了延毕的目标,但她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没有去年好,而延毕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吴林建议,尽量不要延毕,“早上岸早安心”。
和吴林相反,吉安不后悔延毕的选择,但她也建议,不要轻易选择延毕。“延毕不是挡箭牌,而应该是先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好,实在没办法后,再去选择。”去年被毁约后,吉安做了很多努力:不仅找了很多前辈争取,还尝试转部门,同时持续投递简历。
吉安的选择让学弟学妹们发现了一条人生发展的新路。最近不少人找到她,询问对于延毕的看法。有的学生离论文盲审还有两个月,就觉得自己写不完了,想要延毕。“仅仅因为逃避就选择延毕是不可取的。”吉安说。
“当就业和择业发生冲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选择。”王栋梁认为,在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能够较好执行的情况下,如果延毕能够帮助你实现规划,再考虑不迟。王栋梁建议,选择延毕与否,学生需要考虑个人情况、学业状况、就业状况、学校政策以及未来规划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再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现在自己每天都想早早醒来,感觉未来的一年特别明媚。”多读书、发表论文、申请博士、旅游……对于延毕后多出来的一年,姜芸有许多计划。
“电影”和“实习”,是牛莉现在生活的两大主题。她每天都会看一部电影,平时还会去跑步、练配音,看书、找选题。她希望在这段时间内创作出很多好作品,积累经验。
申请延期毕业后,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多出来的时光?王栋梁建议,学生首先要直面问题、解决困难,争取顺利毕业;其次,学生要利用时间实习或者兼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志愿活动,积极规划自己的未来,为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出于不同的人生规划和考量,当下一些大学生选择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受访大学生中,本科一二年级的占17.8%,本科三四年级的占67.7%,硕博非应届在读的占10.2%,硕博应届毕业生占4.3%。
上海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赵佳本应在2022年6月毕业,目前申请了延毕一年。“2021年9月是我的秋招季,当时也拿到了比较满意的offer(入职通知),签了三方。但寒假的时候,企业先是通知我组织架构调整,原来的那条线被砍掉了,要更换我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城市都要发生变化,之后在3月份直接跟我毁约了。”赵佳立刻开始参加春招,虽然最后也拿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和之前的offer相比,无论是平台、薪资待遇还是岗位的适配性都差很多,“内心没有办法接受这个落差,就决定再来一年”。
调查中,9.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很多选择延毕的同学,63.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一些,14.5%的受访大学生身边没有,12.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清楚。
武汉大学某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杨辉正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他表示,学生延期毕业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学业问题导致的延毕,多是基本学制内学籍异动、毕业论文不合格导致,这属于“被动”延毕。另一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出于求职需要主动申请“延毕”以保留应届生身份。“学生学业没问题,但拒绝参加答辩或者干脆直接不提交毕业论文,这种做法在不同高校都存在,近几年越来越多见”。
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何文宝本科阶段曾暂停学业一年,“大学期间,我一直在为出国留学作准备,但由于疫情原因原本定下来的交换项目去不了,想等一等,因此在大三升大四的时候申请了暂停学业,对我来说就像是延毕一样。”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学位论文的抽检更加严格规范,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杨辉说,有些学生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没能及时更新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因此在求职受挫或者offer不理想的情况下,希望以主动申请延毕的方式保留应届生身份“再战一年”。
赵佳延毕之后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相关内容的帖子,其中一条帖子的浏览量达到了10万+,很多有类似情况的人在下面留言,抱团取暖。“从留言中我感觉大多数延期毕业的学生是因为论文没完成或者盲审没通过。只是这几年因为就业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家认知的改变,为了求职延期毕业的人慢慢增多了。”
杨辉说,对于择业期的应届生身份,不同用人单位有不同理解。根据相关就业政策,严格来说只有毕业生手中的毕业证、学位证的取得年份,才是该毕业生的“应届年份”。现有部分地区提出“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期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视同为应届生”。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视同”,毕业两年内是否可以认定为“应届生”,用人单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赵佳也提到,虽然国家的政策是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岗位还是只要当年毕业的应届生。
“以毕业后两年内是否交社保来区隔‘应届与非应届’,本身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做法,毕竟如今的就业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锤子买卖,应当允许求职者进行就业试错。另一方面,有部分学生因为怕失去应届生身份而不敢参加工作、不敢交社保,一心待在家里‘考公考编’,或多或少催生了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或不就业的情况。”杨辉说。
调查中,延毕的其他原因还有:想按自己的规划和节奏走(39.4%),多一年时间准备考研考公等(38.5%),没找到合适的工作(37.6%),因交换、创业等情况需延长学习时间(26.2%),毕业季多线%)等。
赵佳还提到另一个问题:一名毕业生有两份三方协议,只有第一份丢失或者是确定跟上一家单位毁约的情况下才会给第二份,“万一签三方后出了问题,只能重新找工作,找不着就可能会延期毕业”。
假如找工作不顺利,39.8%的受访大学生会先就业再择业,21.5%的人会考研/出国留学/考博,13.6%的人会延毕,保持应届生身份,16.1%的人会自己创业或者自主就业,8.3%的人会待业,慢慢找合适的工作。
杨辉认为,对于延毕比例逐渐提高的现象,学校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其次严格毕业的筛选机制,区分哪些人能延毕、哪些人不能延毕,再就是从入学就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素质。
调查中,对于一些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选择延毕,49.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能解决问题,相当于多了一次机会,减少了试错成本,39.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能,只是拖延时间,该面对的迟早要面对,11.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好说。
“延毕一年、保留应届生身份真的有助于求职‘上岸’吗?未必!”杨辉说,作为准毕业生,必须要对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有清晰感知,学校的就业类课程也有必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解读和引导。至少就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的趋势短期内仍会持续下去。尽管就业岗位池在大力扩充,但也不可能急速扩容。所谓的“应届生红利”在巨大的求职人群面前早已被稀释。“以上海某头部高校专职辅导员招聘为例,往年招聘计划固定在20人左右,但据该校人才招聘工作组透露,2022年招聘期间接收到了2000多份简历,这一数量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赵佳也表示,延毕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办法,它对个人的要求反而会更高。首先,要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其次,一定要好好利用延毕这一年。
也有人担忧,延毕后会和同龄人的节奏不同步,对此,64.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不要被“社会时钟”限制,50.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利用这段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更重要,49.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只要不虚度每一天,节奏不同也能收获满满,3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盲目跟风。
“我当时延毕的时候很沮丧,本科同学都毕业了,好朋友都去了理想的大学读研,我却还要插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里接着上本科。那段时间我感到很难过,但后来还是调整好了情绪。”何文宝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你觉得这个节奏对于你来说是合适的,就可以往下走”。
杨辉说,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可以适度缓一缓。但从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延毕应该是一个很慎重的决定。他认为,对于因为就业原因拟申请延毕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能在应该毕业的这一年找到心仪的工作。“是个人能力不足?是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够?是还没有为求职做好技能准备?还是自己的目标预期与实力不够匹配?”他表示,如果不从自身做反思和调整,单纯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应届生身份”,“这是一种缘木求鱼”。
距离毕业季还有一个月,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岔路口,学生们作着各自的准备:有的选择读研,继续深造;有的走向工作岗位,开启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有的则申请延期毕业,为自己的人生进度按下暂停键。
对于主动延毕的学生,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同。据了解,有的学校不同意学生以非身体原因外的任何理由申请延毕;有的学校规定,主动延毕的学生必须参加论文盲审,而非根据抽签决定;还有的学校,主动延毕的学生将失去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的资格。
延毕,一个常常和能力不足、身体不好等负面因素挂钩的被动选项,如今却成为一些学生的主动选择。那么,主动延毕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有过主动延毕经历的学生、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他们怎么看?
如果你延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那么最好和业界的前辈老师们聊一聊,了解目标行业的就业形势、职场发展路径和目前自己的能力位置。最重要的是,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顶着经济和心理压力,在这一年内努力往上够一够目标,并且能承担失败后摔落的风险。
如果是为了躺平,为了多体验一年学生生活,为了逃避就业,为了跟风,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计划,那就没有必要延毕。
延毕只是一个选择方向,归根结底是要清楚自己想干吗、要干吗。但是,这对年轻人来说,反而是最难解的问题之一。借助外界的力量,也许可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比如,如果担心申请延毕对来年就业有影响,学生可以找就业指导老师询问,也可以在网络上咨询负责企业招聘的相关人士。
延毕后多出来的时间里,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但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在申请延毕之前,大家要想清楚自己能否接受延毕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否能够坚持初心、充分利用时间来实现目标。
学生申请延毕,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延毕是否会对学位证和毕业证产生影响?申请能否得到学校的批准?在延毕期间,如果出现合适的工作机会,但由于还未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只能错过,你是否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
我觉得学生能不延毕最好还是不要延毕。对于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实习经验少的学生来说,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可能存在偏差。在未尝试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工作合适与否的判断或许并不准确。更何况,6月是毕业季,秋招9月就开始了。为了参加几个月后的招聘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真的有必要吗?
选择延毕与否,学生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这其中包括个人情况,例如身体健康、家庭状况、个人发展计划等;学业状况,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成绩、论文进度等;就业状况,例如就业市场、个人就业规划、职业发展;学校政策,包括延期毕业的政策、申请流程、申请截止时间等。
此外,延期毕业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未来规划,例如是否会影响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选择,延毕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都是减分项。有人延毕可能是想积累更多的实习经验,为日后获得更好的工作作准备,但在一些用人单位眼中,这是规划能力不足的表现;有人延毕是想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但用人单位很可能认为你的抗压性不足年轻人为何选择延毕。
在面试时,应聘者还有机会说明延毕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的被动选择。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多有过延毕经历的应聘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刷掉了,是主动还是被动,根本没有机会解释。当前,确实有些公司在招聘时不太在意应聘者是否延毕。然而,如果两个候选者条件相近,一个主动延毕,一个正常毕业,多数公司会更倾向于后者。
主动延毕很可能是一种逃避,他们不想或不敢面对社会。有的学生觉得知识不够要再学,实习不够要再攒,可是知识和能力永远没有封顶。学多少知识才能匹配想去的岗位?多一段实习难道就能有更多应聘优势?如果目标行业看重实习经验,那么对于因为实习经历基本为零而选择延毕的学生,我只能说他们看似主动延毕,实则被迫。
在一般情况下,我觉得学生要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且能够承担的工作,学会自食其力。如果面对目标岗位知识或能力不足,学生可以先在该岗位或类似的岗位上学习。去不了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可以先去一个平台没有那么好的公司,掌握技能。此外,先进入到与能力匹配的岗位,在经验积累足够后再申请调岗,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