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创业?厦大这门课带你体验!
对于创业,厦门大学《互联网创业引导与实践》的课堂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市场规模、行业痛点、财务预测、融资规划……学生们在这门课上跟着“行家”,“沉浸式”体验创业的乐趣与挑战。
2015年,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王颖希望开设一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找企业、搞竞赛……王颖为“创新”做了很多尝试。
陈昕当时正在负责一支风险投资基金,得闻自己曾经的班主任王颖提起这个难题时,陈昕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两人一拍即合,在交谈的咖啡厅里,《互联网创业引导与实践》这门课雏形初现,两人共同担任课程的主讲老师。
“开设这门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怀着饮水思源的情感,陈昕抽出主业之外的时间,投入到这门课中。而这门学生反哺母校的课程,一开就是8年。作为该课程的主讲人,陈昕风雨无阻门课带你体验!,没有缺席一次课堂。
“亲身经历从IT到金融的行业转变,我很明白当工科学生想要了解一些商科的知识,或者了解一些现在行业发生的事情,他们其实是很难迈出这一步的。”总结跨行业时的思想经验,分析无数投资项目“慢慢长大”的过程,自己摸索过一遍的路,陈昕更知道怎么带领学生走。
考虑到工科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缺少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机会,陈昕为工科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教学方案——这门课用四分之三的“篇幅”来写“实践”。
四格漫画?脱口秀?讲相声?无论学生想用怎样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想法,这堂课都统统欢迎。陈昕、王颖等教学组的老师精心打造了一个展示平台——“课前秀”,要“秀”的便是每个学生团队对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问题则来源于上节课的结尾,陈昕布置的创业问题。
多个选项、不限形式、不限路径,无限的思维空间能包容“截然相反”的答案,只要其论证合理,“这些问题无论怎么选,都可以是正确的。”
课堂,是创业环境的“微缩版”。通过仔细、反复地比较,陈昕力求使课堂对标实际创业环境,即使是在一些小细节上。
“该谈‘事业’就要谈‘事业’”,相对于学生团队,创业合作更需要一种抛开情感而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氛围,“我也不希望学生待在自己的熟悉的舒适圈里面”。陈昕选择把学生随机分组,让他们走出熟悉的环境,同相对陌生的人进行学习和进步。
“我想让学生知道创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而相对于理论知识,创业环境瞬息万变想创业?厦大这,案例的“追求最新”尤为重要,每一次开课,课堂上往往超过五分之四的案例要被换掉。
期末考试,也是仿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改传统的考试形式,陈昕把比赛赛场搬到了考场上。学生们各自组队,寻找创业项目比赛……为了增强项目的研究价值,他会精心为学生挑选待选项,为了“沉浸式”参赛,若干创业领域的专家会担任场外评审,展示、答辩、得分一个不落。
丰富的实践形式之下,陈昕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展示上,还是在期末考试中,他都非常强调“给每一个同学展示机会”。每一个课前秀的主讲学生都会被记录下来,以确保每个人都会上台。在陈昕看来,这也是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特质。“每次结课时,我都能大概知道每一个同学的个性和特点。”陈昕说。
当“买菜”被从市场中搬到平台上,各类生鲜团购电商“百团大战”时,这门课不止为学生展现互联网天然的便利性,以及它带来无限新的增长点的可能,更特别强调互联网和偏远地区、红色老区的融合。案例讲解中,陈昕鼓励学生把互联网的优势融入解决三农问题中,设计出解决农产品滞销,提高农民利润的好方案。
“不止是创业,我觉得很多相关的事情,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以创业为出发点,陈昕希望让学生在看待其他事物上也产生一种“中间态”,看到事物的“动态性”,而不是“非黑即白”。“在不确定性中去找寻确定性,去保留厚积薄发的可能性,甚至弯道超车。”
从最开始只有课前秀,到加入讨论模块、在期末考试中“以赛促学”、录制慕课……王颖作为课程负责人,推动着课程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从福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制作到厦门大学美育通识课程,福建省一流课程。目前,课程已经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社会实践)。未来,王颖与课程组成员计划着,要开辟“第二课堂”,把学生们直接带到创业公司的实地,跟高管们座谈,实际体会“创业”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