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开店可抵学分温州大学鼓励创业引发争议
温州大学校团委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孙杰这两天很忙,自从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14日开园以来,各路人马纷至沓来,有学生、有家长、媒体记者,更有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远道而来的考察团;有人来参观学习,有人来考察“投资环境”,有人来看热闹。此外,还不时有已经入驻创业园的学生老板跑来催问:“孙老师,网络什么时候能装好啊,没网络我们生意没法做。”他跟一个个学生解释:“快了,快了,先将就一下,设备马上到位了。”
创业园的开园以及学生开店可以抵公选课学分的鼓励政策,引来了许多人的议论。支持者们认为学校的做法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竞争,也能部分解决就业问题;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学校用开店抵学分的做法鼓励在校学生创业,会不会误导学生将主要精力转向经商?更有人提出:这是不务正业。
创业园坐落在温州大学北校区。19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时,“园子”里还不是特别热闹,稀稀落落几个人在广场上走动,大楼里也没见几个人。
在创业园门口,记者碰到一位学生老板服装设计专业大三学生马宏林。他正在自己的店里打扫卫生,孙杰笑着叫他“马董”。
马宏林老家在宁波,来温州念书后,当地的经商环境让他很受启发,他就和同学组成了一个7人的工作室,专门设计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产品,工作室的名字就用了中国结的“结”字。
马宏林年纪不大,但已经在简短的“创业史”中用上了“想当初”这样的词汇。他说当初创业很艰难,出去拉业务,很多人看他是学生,觉得信不过,而自己又不懂温州话,没法和当地企业很好地交流。
但学院的老师们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和指导,甚至帮助他们联系业务,家里人也很支持他们的创业,渐渐地,他们的工作室便有了起色。
马宏林说当初每个人投入了1000多元钱,但得到的回报不止是钱,他觉得自己除了掌握了创业基本的知识如工商、税务等,还学到了不少和人打交道的技巧。
谈到“结”现在的经营状况时,“马董”很老到地说:“目前接了几个项目,正在做,一切都在计划中。”
在“结”对面的“四分之三”摄影工作室里,负责人潘晓正在摆弄他的相机,这是一个摄影工作室,潘晓名片上的业务范围包括艺术摄影、舞台摄影、产品摄影、集体照和证件照等。
潘晓说他们工作室投入要大一些州大学鼓励创业引发争议,因为摄影器材都很昂贵,总共花了十多万,不过高投入也有高回报,现在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生意也很红火的。
学校名气最大的公司莫过于凯斯勒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经营文化传播和影视投资,注册资金达300万元,该公司的“老总”白炳卫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风险投资专业学习,是校园里的“传奇人物”,还获得了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的称号。
温州大学校团委书记蔡联群告诉记者,该校现有各类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工作室59个在校生开店可抵学分温,工商注册的有四五家。自2003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创业实践活动,累计创业收入达200余万元。
温州大学学生浓重的创业气氛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2002年,学校借鉴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建立创业工作室形式以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创业工作室渐成气候之后,学校建了一个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的创业园,供这些学生企业安家落户。入园学生创业团队只需支付很低的租金(水电费、物业管理等成本费),就可以在园内开店做生意。
创业园能容纳40多个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根据学生创业内容,主要分为IT信息服务、艺术设计和综合服务三大部分。首批12个学院的36个创业团队和创业工作室已入驻创业园。
“这种‘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校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创业实践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的先发优势。”蔡联群说,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进驻创业,学校还规定,学生在创业园内开店做生意,获得的创业学分可抵公选课学分。
对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开园,温州大学校长陈福生的评价是:“长期以来,各创业工作室一直分散在各学院,没有形成规模。这次创业园入驻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志着我校大学生创业有了正规的活动场地和基本设施,同时也预示着温州大学学生创业活动将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温州大学花大力气鼓励学生创业,相关部门的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近日在北京召开的“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年会暨青年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温州大学因鼓励学生创业受到表彰。
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而不是赚钱,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创业必然会占用学习时间。而学校以开店抵学分的做法鼓励学生开公司,等于鼓励学生为赚钱放弃或荒废学业,会对学生起误导作用。学生老板是不是可以在公选课时间名正言顺地逃课去打理生意?不参加公选课考试也能拿到学分,对其他学生是否公平?
曾在杭州师范大学担任过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陈先生认为,创业应该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他说:“如果大学生投资创业失败,反而会加重父母的负担。我认为学生最好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先了解社会,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但温州大学校团委书记蔡联群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学校应该在学生创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学生先保学业再创业,以创业带动学业。
他说,在温大创业园里的学生公司,大多是和学生自己的专业相关,如学美术的就开艺术工作室,学摄影的就搞摄影,学计算机的就弄计算机。
“这样一来,学生创业是促进了学业,而不是影响学业。而且我们对创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一定要求,我们不鼓励学生放弃学业创业。”他介绍说,学校里自己创业的学生大多已念到大三、大四,心智比较成熟,课程也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才创业,“而不是大一一进来就想着去挣钱”。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招生与就业办主任汤宇烽对在校大学生创业也持赞成态度:“学生创业,从事和专业有关的项目,在做中学,我们是很支持的。”
汤宇烽说,在去年他们学校就出现了大三创业学生在招聘会上招聘本校大四学生的现象。“学生创业虽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我们一要鼓励,二要引导。”
杭州某高校就业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校大学生创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资源少,综合阅历、智慧、才能缺乏以及资金匮乏,所以成功率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成功率在3%至5%。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金海燕表示,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方向上很认同,但针对本科生,浙江大学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实际创业。
“因为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强,又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学校并不特别鼓励本科生在校创业。”他说,学校比较注重鼓励研究生,尤其是硕士进行创业活动,因为他们专业知识扎实了,心智也相对成熟。
温州大学校团委的孙杰老师则有他的观点,他介绍说,温大进行创业的学生,家庭相对比较富裕,创业的投入对他们家庭来说,不是大数目,所以即便失败了,也就是一次失败经历,并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创业的项目大多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项目,而不是高科技项目,所以投资少,风险低,成功率高。
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好事情。
“职业生涯应该提前规划,而不是进入社会,被动地求变。”他说,不能笼统地说在学校里面创业要比学业毕业后创业好。因为大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四年的学习是很宝贵的,需要分清主次和轻重,把基础打扎实了。过早地进入社会,有风险。
陈诗达说,目前,以大学同学为成员组成的“同学公司”正悄然兴起。“同学公司”中的一部分大学生,正在从创业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这给现今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反过来说,在校大学生就开始创业,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出现了所教和所需不符的情况呢?学校的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是不是需要改革?”陈诗达说,“温州大学这一举措可以说是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很有可取性。”
“现在很多企业老总也走进校园与在校学子分享创业经验,建议同学们珍惜机会去听一听,但这类的讲座往往不够系统。很多学校也都陆续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但问题是很多授课的老师自己都不曾有过创业的经验,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待加强。”他说。(章建森 吴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