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发展堪忧
几场秋雨过后,气温日渐转凉,甘肃各地普遍进入秋收秋播阶段。本是收获季节,却让甘肃平凉山区年近五旬的农民李新民大伤脑筋,7亩地里的玉米已经“硕果累累”,他的两个儿子外出打工,自己一人无法“收拾局面”,就是掏钱雇人帮忙,还得“排队”等候。
“玉米成熟后如不及时收割就会被雨水浇烂,乡里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或求学了,现在每家每户留下的‘非老即幼’,收种几乎全靠雇佣外地人。”李新民说,如遇光景不太好的年份,当地撂荒情况时有发生。
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求学务工,在帮助家里脱贫致富的同时,“扎根城市”已成为农村年轻一代的理想。然而,农村农业生产却开始面临劳动力流失之困。
定西市青岚山乡65岁的刘玉秀告诉记者,儿女都在城里打工,孙子们也去城里上了学,家里20余亩农田全靠她与老伴两人耕种。“全乡每户留下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基本不会耕种。”她说,儿女几次要将他们带去城里生活,虽然地里一年赚不到什么钱,但还是不忍放弃。
中新社记者连日走访甘肃陇南、定西、武威等地发现,即使当地近年发展的特色经济成为助农增收的一大亮点,但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大量外流农业发展堪忧,外出务工依然是其收入的支柱与必然选择。当被问及农业生产如何继续和发展时,他们大多沉默或茫然,也有表示“种地不如务工划算,不种也罢”。
“由于青壮劳力的离开,我们时常遇到为一些贫困地区修路时,出高薪却招不到工人的窘境。”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一部门负责人表示,甘肃农村劳动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相比,年轻人一旦进入城市,只要能生存,就不会回去。
根据甘肃省农牧厅对该省9所高中及农业职业院校调查显示,仅2009年,非农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乎是农科专业毕业生的两倍,而到乡以下就业的仅占毕业生总数的9.3%。
甘肃省农牧厅科技教育处办公室主任张金福表示,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加之很多学生上学只为“跳农门”,甘肃一些农业院校近年不得不把培养方向从主要为“三农”服务转到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的就业教育,该省农业职业教育陷入“萎缩”尴尬。
张金福说,“农业专业渐渐退出了在农业院校中的主导地位,这严重制约了院校专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
事实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流失不仅出现在甘肃,在中国都较为普遍。根据中国农民研究中心主任的朱启臻此前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甘肃农村青壮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7岁,最大84岁。他得出结论称,一旦高龄劳动者感到力不从心,会出现“抛荒”、“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甚至“只种不收”等消极观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