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夫妻创业卖馒头月赚2万适合小夫妻创业6大项目
据舜网报道,今年春节后,90后青年汪伟、张尹夫妇来到茌平县贾寨镇做起了菏泽呛面高桩馒头生意。由于他们经营有道、服务态度好,制作的馒头味道好、花样多吸引了许多顾客前来选购。他们每天从早晨的4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9点以后,虽然辛苦但是也很快乐,两个小夫妻累并快乐着。
他们每天大约蒸面粉16袋左右。蒸馒头大约5000多个,馒头的价格每个在0.4元到1.0元不等,制作的馒头有高桩馒头、圆馒头、花卷、发糕、玉米锅贴、巧克力馒头、黑米馒头等多个品种。
这些馒头适合各种消费群体,吸引了大量客户前来每天排队购买,有的客户将制作的馒头直接带到了北京、天津、济南等地。
“小夫妻创业卖馒头”的事迹引发关注,但并非所有的小夫妻都适合卖馒头,许多小夫妻不禁会问,除了卖馒头,还有哪些适合小夫妻的创业项目呢?金融界理财频道特别整理出适合小夫妻创业的6大项目。
据邯郸日报报道,邯郸馆陶县粮画小镇寿东村有一对小夫妻,妻子叫殷林静,丈夫叫张威。他们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在家门口自主创业,卖起了“小镇凉皮”。
殷林静在村里组织下去陕西西安袁家村考察,看到一家凉皮店生意火爆,买的人排长队。小小凉皮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带着好奇,她排了半小时队,买了一份。“第一次见这样的包装,与众不同,再一尝,味道好极了。我们立即决定回去做凉皮!”
开张前,两人多次商量,统一了想法,要把凉皮做出品位,让它走得长远,就要从细节入手,做到无处不精细,凉皮必须手工制作,干净卫生是最基本的,食材要新鲜,“隔夜的东西咱不卖”。就是盛调料的器具,夫妻俩也讨论了好几次,最后定下高档白瓷碗,因为“把调料放到瓷碗里,能保证味道不变”。
经过夫妻俩的细心经营,小镇凉皮的品牌终于打响了,很多人慕名而来,就为吃上一碗。最多时一天卖了4000多块。
据郑州晚报报道,王水永是河南荥阳市王村镇前新庄人,脸黝黑。他现在常说自己是“种地的”。而乡邻们都知道,王水永“北漂”6年,上过班,做过公司,在北京赚得了第一桶金,他妻子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拥有北京户口,在北京的三甲医院工作。在乡邻看来,王水永不可能回来了。
出乎乡邻意料的是,2012年7月,王水永携妻回来了,而且归来后从事祖祖辈辈未离开的农业。经过市场考察分析,王水永的思路明晰起来:搞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尚未形成规范化种植的无花果。
思路决定出路。王水永的思路符合“大农业,大旅游”的国家方针政策、郑州全域旅游、荥阳“重点景区+重大活动+乡村旅游”和建设樱花小镇等的决策和部署。很快,通过土地流转,高效农业生态园面积达1000余亩,成为整个华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无花果种植基地。
据南国都市报报道,今年37岁的朱峰是大坡镇东昌居文官园村人,妻子符慰之比他小一岁,是文昌人。两人在西安上大学时相识相恋,朱峰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符慰之学的专业是石油勘探,毕业后两人在深圳的企业工作成为白领一族。
“父母当时虽然很反对,但是我们就是看好这一行,所以还是坚持回来试一下,反正我们还年轻,输得起。”正是抱着年轻人敢拼敢试的冲劲,2011年,朱峰和符慰之两人带着身上仅有的5000元资金,从深圳回到海口琼山大坡老家创业。
开始的时候,朱峰和符慰之两人利用父母种植的十多亩青金桔进行自产自销,收获后开摩托车拉到文昌县城,通过客运物流运到广东,再由那边的朋友收货出售2万适合小夫妻创业6大项目,虽然很辛苦,但收获不小。后来,他们又开始设收购站向周边农户进行收购,然后再销售到各地,渐渐两人的青金桔事业也逐渐做大。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青金桔的行情很好,最高时曾达每斤11元左右,最近几天的收购价格为每斤7元左右。“一些种植达10亩的大户,仅在今年上半年,收入便达20万元。”符慰之告诉记者,除了对外向农户收购,他们自己也种植了200多亩。
据金华日报报道,原本在北京已有成功事业的于如茂和朱丽丝夫妻回到家乡金华创办了一家儿童剧院。儿童剧的火爆已是演出市场不争的事实。事实上,繁星儿童剧院并不缺这样的资源,朱丽丝在北京的公司本身就是主打拍电影和戏剧的。前段时间,公司一部电影需要3个小演员,他们就从学员里挑了,看到自家孩子有这么好的表演机会,家长自然高兴了,可朱丽丝并不打算走这条路。
“我没想过挣这些快钱。”一面是朱丽丝对“戏剧教育”纯粹的坚持,一面是儿童剧院一开始并没有很乐观的招生情况。“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上几堂课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但实际上,孩子们在过程中收获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繁星儿童剧院有提供免费的体验课,一些家长带孩子来听后,看到课堂上是一起做做游戏,互相讨论,感觉学不到“真本事”,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作为一个商业培训机构,朱丽丝不奔着钱,还要如此大费心力做戏剧教育,多少还是让人不解。但她觉得,自己就想让孩子们在接触戏剧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的东西,而不是要进行知识传递。“很多东西并不是通过最后的表演来呈现的,比如孩子们需要解困能力、抗错能力,这是目前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法教的,哪怕幼儿园、小学都很难教,但是我却在戏剧教育中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知道自己是谁了,他们知道在一个团队里自己能够干点什么,并且愿意去尝试、去试错,我觉得这些能力才是伴随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据中新网报道,王晓静是河北邯郸人,2009年的入学季,她和现任丈夫史传令一同考进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还被分在了同一个班。令王晓静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山东济南的史传令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作为班长的他对同学们一直是热情付出。
2011年假期,为了实现自己创业的梦想,史传令在西宁开办了紫荆花美术培训班,利用假期的时间自己招生,王晓静成为了“最佳搭档”,培训班没开多久,他们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好评。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我和晓静商量着又开办了手绘工作室,承接各种大大小小的手绘墙工作。”史传令回忆说,在业余的时间,他们还去各个工地、市场了解当时当地行情,并且积累了各个工种的南方的工人资源,想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但作为学生的他手中没有资本,加上青涩的年龄不被顾客认可和信任,开工作室也就难上加难。
然而史传令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真诚和能力说服了顾客,成功的揽到了帮顾客设计装修的机会。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楼上楼下扛水泥,背板子,运垃圾,再苦再累再脏的活也咬着牙自己干,“正常吃饭对他来说已变成一种奢侈享受,”王晓静说着眼角湿润了,她陪着他收拾材料,陪他打扫工地90后小夫妻创业卖馒头月赚,尽管很脏很累,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就这样一直坚持着,2013年史传令、王晓静的左尚装饰设计工作室顺利运营了。
2015年,王晓静和史传令去南方考察学习途中,在交流关于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问题上,发现一种新的环保装饰材料——竹木纤维集成墙面,于是年底到各大厂家去考察此材料,综合对比多家的材料质量、工艺和技术,他们成为了该环保装修材料的唯一代理商。并把这种最新型的环保材料快速引进到青海,“联邦集成墙顶是即装即住的,打破传统的装修方法,不用刮腻子,不用刷漆,模块化安装,工期短;材料环保健康、耐擦洗,易打理;设计者还能自由设计,真是一举多得啊。”王晓静说,为此,她们也想把这种环保、健康迅速的带给青海的每家每户,使大家远离甲醛的毒害。
“我们在青海待了7年,早已对这个美丽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它、呵护它。2014年3月,我和晓静结婚,在青海有了自己的家,结束了租房子的日子。”史传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