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占比不出30%寒门难出贵子!此之谓何?
据调查,农村考生占整个高考考生的62%,但是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农村考生基本都在30%以下,那么其他的农村考生去哪了呢?他们就去了省属一些专科院校,就是不好的大学。为什么农村地区的学生更难以脱颖而出呢?
这里我们简单列了几个因素,一是教学条件,我们知道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是赶不上城里的,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一段差距,通常来讲,一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们接受到的教育就跟城里有差别,并不可相提并论。甚至还可以往后推,推到幼儿园,他们上的幼儿园也不同,存在着质的差距。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的孩子起点线都不一样,这种“寒门”境况里如何可以出“贵子”呢?作家陈丹青说过,一个社会有三大道德底线行业,教育、医疗、法律,这三大行业的底线是不能被击穿的,无论社会多么不堪,只要教育优秀公平,底层就会有上升希望。
教育资源如何做到公平?社会必然有层级划分,我们能做到的只是相对的公平。但是随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自古有之,到现在我们社会的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令人担忧。特别是在我们普通的寒门子弟,要想跨越这些有形无形的层级,增强社会的活跃性,这是非常难以办到的,而如果一个社会活跃性不高,那么将会走向僵化,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
二是家庭条件,寒门家庭也就包括大部分农村家庭及城市当中的一些贫困家庭,在他们给孩子的各方面资源上,都比较不足,一方面是本身条件水平上赶不上,另一方面则是观念赶不上,父母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保守,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狠劲,孩子就养成了不思进取的习惯。
加之寒门中的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出生在自己这个贫困家庭,所以就比较愧疚,觉得自己亏欠孩子,于是就无条件、不顾实际地满足孩子,坚守的理念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结果就造成了孩子变本加厉、一味索取,最终碌碌无为。通常我们认为的富二代才是学校不好好学,一天调皮捣蛋的人,但是实际上,有很多农村当中的“富二代”,本身家境很贫寒,却为了可怜的自尊,嚷着父母买名牌,父母也是叫苦连天,咬着牙满足孩子。
相反,那些家境好的,他们的教养普遍都很好,也更会吃苦,更有远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知道如何利用好时间好好学习,也有这方面的资源,不管是老师指导,还是学习资源,都比贫寒家庭的孩子来得方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寒门子弟要和这些富家子弟比拼,那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心力,得吃多少苦才能勉强赶上?
三是社会能力,这主要是就寒门子弟的社会融入性、适应力来讲,在整个精英社会概念里,寒门子弟即使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进入这些圈子,他们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也会囿于社会各方面的成见出现适应问题。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就写了一篇文章《寒门难出贵子》,上面就写到可以根据公司成员的不同表现直接看出人员的家庭背景。具体来说就是,凡是那些通常来得最早的,但是又不大会交往,见人也不会跟着寒暄的,都应该是农村家庭来的孩子;而干部家庭来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全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占比不出,一来了就是说叔叔辛苦,我给您倒杯水呗,这就是干部家庭的, 干部家庭会来事;而那些稍稍有点招人烦、反而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清高,不太爱跟人家合作。
北大才女刘媛媛在演讲中提到过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在这部片中,调查组调查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的小孩,每隔七年就要看一下这些孩子的成长状况,得出的结果是,那些富有家境的孩子依然富有,而那些贫穷的孩子也依然贫穷,但是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小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大学教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命运的大掌下依然有漏网之鱼,我们如果生活在贫寒家庭,就不能把自己一生的失败归结到出生,更不能抱怨自己的父母,我们要相信有梦想,并实际上为之努力、付出,就会有所改变。
我们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30%寒门难出贵子!此之谓何?,当然社会上不是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但是在教育普遍为着工业化的目标来培养人才的时候,大学里面出来的毕业生,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其实也并非真正的大学教育,这种现代概念或称之为精英教育是大抵缺乏的。贫寒子弟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他们出来也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而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翘楚,都有优秀人才,各行各样也不是都必须高学历,社会分工决定了要求的不同,只要肯干、敢闯,又何必拘泥于大学出身呢?
每当提及这样的话题整个画面都稍显灰色,略感沉重。寒门如何“寒”,贵子如何“贵”,也许这更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而不是突出“难”上面,如何化难为易,化否定为肯定,让“寒门出贵子”成为正常化,这才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