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5又一特性曝光,屏占比反杀安卓
夏天还没过去,秋天的 iPhone 就又有了新消息。
此前已经有媒体拿到了多张 iPhone 15 系列的 CAD 图片iPhone 15又一,显示 iPhone 15 Pro/Max 的边框要比前代 iPhone 14 明显更窄,但窄了多少并不知道。
现在知道了。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最新爆料中指出,苹果将把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的边框尺寸从 2.2mm 缩小到 1.5mm。
四边等宽、直角中框设计的 iPhone 15 Pro,终于要超越「小兄弟」小米 13 了。
按照小米官方给出的数据,小米 13 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四边等宽,底边由于工程实现难度只做到了 1.81mm,其他三边则统一做到了 1.61mm,再加上直角中框的设计,依然让小米 13 的边框显得又平衡又窄,视觉效果拉满。
图/小米
小米 13 的爆卖是由很多因素叠加的最终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 1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设计必然是核心的因素之一。
所以苹果又是怎么做到把「小兄弟」再度比下去的?按照 Gurman 的说法,这是由于苹果在 iPhone 上使用了一种称为低注射压力包覆成型(Low injection pressure overmolding,简称 LIPO)的新技术。
不仅是 iPhone,苹果还计划将该技术导入到 iPad 产品线,也缩窄 iPad(估计也是 Pro)的边框。
iPhone 边框缩窄,功臣何在?
LIPO 工艺说新其实也不太新,毕竟苹果早在 2021 年发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7 上就已经开始采用,同时还将屏幕模组从过去的排线设计改为触点设计,最终带来了更高的耐用性以及更窄的边框。
Apple Watch Series 7,图/苹果
只不过在当时,这项改变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然而与之相对,iPhone、边框,这两个关键元素就足以引起无数人的好奇。
但在新工艺之前,首先还是需要回到一款奠定了 iPhone 至少 5 年设计的机型上,它就是发布于 2017 年的 iPhone X。
iPhone X,图/Pexels
正是从 iPhone X 起,苹果一直在沿着既定的路线不断发展,包括全面屏、刘海/药丸以及四边等宽。
这里的重点还是「四边等宽」。当时 iPhone X 是苹果在手机上第一次采用三星柔性 OLED 屏幕特性曝光,屏占比反杀安卓,与其同时还采用了 COP 封装,使得屏幕四边的边框得以统一且足够窄,保证了 iPhone X 视觉设计。
其中,COP 是一种全新的屏幕封装工艺,英文全称是 Chip On Pi,指直接将屏幕的一部分弯折然后封装,在屏幕下方集成屏幕排线与 IC 芯片,从而实现底部边框(俗称「手机下巴」)的缩窄。
iPhone X COP 封装,图/苹果
今天 COP 封装在旗舰机型上已经非常常见,甚至有一些中端机型都在采用,比如雷科技之前评测过的 Redmi Note 12 Turbo,起售价不过 1999 元。
在后 COP 时代,手机正面边框的缩窄,实际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各家厂商围绕屏幕抗摔性能上的提高,以及对窄边框与可靠性之间的取舍。
不管是 Apple Watch Series 7 也好,iPhone 15 Pro/Max 也罢,说到底都是建立在材料和结构改进带来屏幕可靠性提高的基础上,才敢于将边框进一步缩窄在 1.5mm。
换言之,超瓷晶玻璃、排线改触点设计、LIPO 工艺以及钛合金边框,其实都是 iPhone 15 Pro/Max 缩窄边框的底气所在。
苹果想要无边框 iPhone
但边框是否越窄越好?更窄的变宽能带来更无边的视觉效果,更加接近「手拿一块玻璃」,同时也会带来误触、抗摔等方面的问题。
不过就像前文提到的,现如今边框宽度的缩窄,基本都是建立的抗摔性能的提升上。至于误触问题,完全避免不太现实,但在软件层面上也可以大幅改善使用体验。
况且苹果想要一款无边框的 iPhone,不算什么秘密。
Jony lve、Tim Cook,图/苹果
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曾坦言,iPhone X 项目初期,苹果就试图制造一款无边框手持设备,只不过原型机又大又重。再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最终苹果放弃了最初的方案,选择了后来发布的 iPhone X 方案。
而后,全玻璃设计 iPhone 的专利申请也证明了苹果并没有放弃这一长期目标。
「带玻璃外壳的电子设备」,图/苹果
iPhone X 发布后的这五年,我们也能苹果在一步步逼近那个目标,从更小的刘海到药丸,边框也在进一步缩窄。
说实话,就苹果对于「简约设计」的推崇备至,他们希望推出一款无边框 iPhone 也不难理解。
只是现在的屏幕技术还不能完全做到真正的无边形态,就算凭借苹果的技术和对供应链的号召力,也只能走渐进式路线,一步步缩小「灵动岛」和边框。
进一寸有一寸的意义
还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份来自市场研究机构 Canalys 的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畅销的 15 款高端机型,苹果包圆了 7 款,三星有 6 款,小米华为各占 1 款。
图/Canalys
让我比较在意的是,15 款机型中除了三星 Galaxy S23 Ultra,其他 14 款机型均是直屏手机。去年雷科技在一篇文章中就写到了旗舰机「回归」直屏设计的趋势,还大胆地指出「安卓旗舰,终归直屏」,原因大致围绕成本、可靠性以及视觉效果。
如今回看这份报告,隐隐觉得屏幕边框可能又要迎来新一轮变化,屏幕塑料支架的退去,以及诸多产品边框的缩窄,都只是开始。
众说周知,智能手机全面屏化之后,曾经有过一段屏下摄像头的「尝试」阶段,但如今可能只有中兴、三星(折叠屏)还在做。而其他除了 iPhone,正面几乎都差不多,甚至摄像头如今都统一到了顶部中央。
由于对全面屏的追求,手机正面留给工业设计的空间微乎其微,更多是从细节入手,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它可能不会像后盖一样会带来设计风格、色彩呈现的差异化审美和品味,但更多是保证了产品的做工和精致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站在今天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边框再缩窄 0.1mm 的意义何在,只是大多数的质变其实都来源于之前的量变,如何你相信无边款手机的未来,自然也应该理解即便是 0.1mm 进步带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