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今年全球最大并购交易来了,沸腾整个华尔街,马斯克也进来搅局 ,NBA
美国信用卡巨头Capital One(第一资本)将以全股票交易形式,收购美国大型信用卡发行商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发现金融服务),交易估值达353亿美元(约人民币2540亿元)。
根据收购条款,第一资本将为每股发现金融股票支付1.0192股自有股票。如果交易最终完成,第一资本现有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60%股份,发现金融现有股东持有剩余40%。
交易完成后,第一资本的信用卡用户基础将增加四倍至3.05亿,同时在1.3万亿美元的循环消费贷款市场中占据19%的份额。合并后的交易量按贷款规模计算,将成为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超过长期竞争对手摩根大通和花旗。
第一资本成立于1995年,从一个银行的分支业务成长为全球消费金融的龙头企业,是美国第四大信用卡发卡公司。去年第一季度,巴菲特还以9.54亿美元注资第一资本。
发现金融成立于 1985年,既是发卡行,也是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它脱胎于美国曾经的零售巨头西尔斯百货。著名事件是2008年从花旗银行手中收购了大来信用卡,后者是信用卡“鼻祖”。根据排名,发现金融是美国第六大信用卡发卡公司。
两家的合并将促成美国贷款量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公司。在金融业,类似的收购案比较少见。这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该行业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第一资本成立的时候,美国的信用卡行业已经相对成熟——被十几家巨头占据、消费金融的增长触顶,整个行业陷入停滞状态。
理查德·费尔班克(Richard Fairbank)看到的现象是美国的信用卡业务高度同质化,没有创新。费尔班克出身比较好,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也毕业于斯坦福,后来一直做咨询,思维很理性,崇尚数据。他认为美国的信用卡市场可以用IT技术实现变革。
他和另一位同样做咨询的Nigel Morris拿着商业计划书跑了16家银行,无一例外的被拒。之后被美国地方银行 Signet 收了,并把公司的信用卡部门承包给了他们,从这里开启了创业之路。
两位创始人用数据驱动一切,专门切了两类传统银行服务不了的群体:信用超级好的和信用有些瑕疵的,用数据分析模型来风险定价,提供相应的信用卡。换句话说,就是开启了信用卡的定制服务。
这一差异化,让他们在当时美国竞争激烈而又同质化的信用卡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1994 年,Signet 银行将其信用卡部门分拆上市,并命名为 Oakstone Financial Corporation,由费尔班克担任CEO,同年便顺利实现IPO。1995 年改名为第一资本。
此后的发展,费尔班克和Morris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进军更多领域,比如汽车、小企业金融,还扩张到英国和加拿大。2004年,第一资本进军零售银行业,这是其最后一个发展起来的业务板块。
2005 年之后,第一资本主要靠收购来补齐自己的短板,巩固市场地位。2009 年,第一资本确认了以信用卡、消费银行和公司银行三大板块为主的业务结构,战略方向进一步清晰。
在两位创始人的带领下,第一资本连续十年资本回报率和利润增幅超过20%。2015年,第一资本资产规模超3000亿美元,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一直保持至今。
上世纪80年代,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最大零售商西尔斯百货想推出自己的信用卡,用来丰富其客服系统,发现金融因此诞生。
它创造了多个第一:推出的发现卡不收年费,现金返还,提供24/7美国本土电话客服,在帐单上提供个人消费评估等,让它夺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1993年,西尔斯百货将其旗下的金融服务公司剥离,并在1997年与摩根士丹利集团合并,2006年,发现金融才从摩根士丹利分拆且独立上市。2008年,发现金融从花旗银行手中收购了大来信用卡,扩大了在全球的影响力。
发现金融的主要业务是信用卡、支付网络、个人及商业贷款,它比第一资本多出的优势是支付网络。在美国,除了Visa和万事达卡之外,运营支付网络的信用卡公司为数不多,第一资本几十年的支付网络一直靠VISA和万事达卡运行。
发展至今,发现金融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00多万个网点,是全美除VISA、MC、AE以外的第四大支付网络公司。上述行业人士评价发现金融,“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各自发展几十年,第一资本已经是美国第五大零售金融机构和第八大银行,有4000万用户,总资产为4714亿美元,市值 524亿美元。发现金融是美国第 33 大银行,800 万客户,总资产1434亿美元,市值300 亿美元。
第一资本垂涎发现金融已久,这次终于有机会拿下了。这笔交易预计会在2024年末或2025年初完成。
除了以60%的股份占有更多控股权外,第一资本还拥有了对方的支付网络系统,也终于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这是一个有战略价值意义的并购。”融360创始人叶大清说,“它不只是一家数字银行,成为一家综合性全球支付平台。”
过去几十年,第一资本的支付网络一直靠第三方,有了自己的支付网络系统后,第一资本就能在支付数据上完成闭环,光成本就先省了一大笔。
更大意义在于,“在全球支付生态系统中获得足够关键的一席。”叶大清说,“公司抗风险能力提高,新增的支付网络使其实现全球覆盖,为公司自然增长提供强有力补充。”反过来成为支付网络公司Visa和万事达卡的竞争对手,后两者的交易量将大幅减少。
第一资本大约42%的信用卡是通过Visa网络运行的,另外58%是通过万事达卡网络运行的。去年第一资本信用卡用户606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里,其中2550亿美元来自其Visa卡,3510亿美元来自万事达卡。
另一个层面是,如果过去几十年更多思考收益,那么未来至少十年内应该更多思考风险。过去两三年,在通胀和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大家更多感觉到的是,不亏钱就跑赢很多公司了。这是非常大的叙事或者参照系的变化。
一是两家的坏账飙升、财务恶化,已经达到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过去两年,全美都在跟通货膨胀战斗,结果是更多中低收入的美国人耗尽了储蓄,他们不断增加信用卡余额,并开始承担个人贷款。这两家银行只能提高准备金,以应对借款人违约率上升的可能性。
压力也随跟着来了。去年,第一资本普通股股东可获得的净利润较2022年下降35%,贷款损失准备金飙升78%,至104亿美元;发现金融的全年利润较2022年业绩下降33.6%,信贷损失准备金增加了一倍多,达到60.2亿美元。
“合并就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运营来增加整体价值和效率,为它们带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财务的稳定。”叶大清说。
更直接的原因是,据上述行业人士透露,发现金融因洗钱被罚款,公司已经濒临破产,只能卖掉,这给了第一资本抄底的机会。“收购价格高于发现金融市值,发现金融的股东们也能获点利。”上述行业人士说。
对于发现金融来说,这也是个好结果,毕竟无论从用户数还是市场规模,它在美国都小的多。人们的钱包里,使用率最高的信用卡永远会是发卡量最多的前几家,且第四个支付网络是没有未来的。
第一资本是有成长性的,它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每一个技术变革大的时代,它几乎都是金融行业或者银行业的领军者。另外,它也是美国第一家全面上云的银行。
去年,在硅谷银行倒闭、美国金融行业受冲击的情况下,巴菲特还投资了第一资本,目前持股比例为3.28%,为其第七大股东。
巴菲特一直以来的投资策略就是只投资现金流及盈利性很好、价格合适或明显低估的公司。“去年是个很值得入资的节点。”上述行业人士说。
“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新晋银行,有实力与230多年历史的全球信用卡及零售银行巨头美国运通,齐驱并驾。”叶大清说。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第一资本和美国运通都是他的老东家。
目前,该收购案正等待并购反垄断法的审批,如果通过也意味着,第一资本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9年,叶大清离开待了7年的第一资本,回国创办了自己的金融公司。他是最早一批从第一资本走出来的中国金融科技创业者,被老东家“数据驱动一切”的理念驱动着。
“他(费尔班克)现在70 多岁了,张口就是数据。”叶大清说:“他们从发信用卡到营销、催收、信用评审,都是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做决策。”
2009 年之后,陆续从第一资本和发现金融回来的人,要么自己创业并成功上市,比如拍拍贷、陆金所、挖财、量化派等,要么成为互联网巨头、银行的高管,比如阿里、腾讯、百度、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圈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半壁江山。
成立于 2013 年的拉美数字银行Nubank、 2017 年成立的墨西哥最大数字银行Stori,两家公司创始人曾是第一资本的员工,他们都抓住了当地传统银行存在的管理问题、贷款高利息、存取款不便利,一个App解决了当地 70% 群体的存取借贷问题。
Nubank在 2021 年上市,目前市值 530 多亿美元,比上市当天涨了近 100亿美元,巴菲特曾两次投资Nubank。Stori目前估值 12 亿美元,成为一家金融科技独角兽,背后的投资者站着融360、光速光合、GGV、元璟资本、BAI等。
叶大清评价Stori创始人谌斌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身上有华人的拼劲和韧性。叶大清的投资逻辑很简单,人、团队、模式他都很熟。他赌的是Stori的成长空间,当时Nubank的估值是 80 亿美元,“做成它的20%就行,也是个独角兽了。”
墨西哥是所有新兴国家里,金融科技成长性最好的市场。它是为数不多人均GDP在1万美金以上的国家;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幅度最大;经济在高速增长,消费金融增长空间大,投资回报率高。汇率稳定,比如做墨西哥业务,转换成US GAAP(美国的现行会计准则)自动就有10-15%的汇兑收益。
“墨西哥和拉美都是急需被数字化或科技改变的市场。”BAI资本合伙人赵鹏岚说,他认为墨西哥金融市场处于大爆发的前夜,是他今年重点关注的市场。
第一资本收购发现金融后,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生态系统,才对其他金融巨头的地位构成挑战,也将对金融业未来的并购活动产生影响。
马斯克也给出了他的金融定价:2024年之前转型成为金融服务的中心枢纽,涵盖用户全部金融生活的全方位服务,估值有望达到2500亿美元。
北京时间4月21日,2023-24赛季NBA季后赛首轮上演强强对线湖人占得晋级先机,詹姆斯复仇之路艰难开局;爱德华兹砍下33分率森林狼大胜太阳,面对偶像杜兰特多次单挑打成;哈特命中高难度三分助尼克斯杀死比赛,大帝带伤回归血染赛场……
NBA 2023-24赛季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本赛季NBA在亚太地区的线上关注度创造历史新高,社交与数字媒体平台的互动量破纪录增长,热搜话题数量(含微博、抖音、快手进入Top 50的NBA相关话题总数)达到历史最多的1671次,较上赛季增长20%。按照这些趋势来判断,季后赛期间,NBA的热度也不会低。
亚洲拥有近50亿人,占据六成的世界总人口。其中,东亚和南亚社交媒体用户体量约20亿,处于高性价比人口红利期,是任何体育IP及品牌都愿意重注的市场。尤其代表当今篮球最高水准的NBA,在亚洲市场的投入,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个是加大数字化、本土化力度,为中国及亚太其他地区年轻人带来丰富的、个性化的观赛体验;另一个是越来越多的新玩法通过NBA向中国乃至亚洲市场首发推出,这亦代表亚洲球迷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体育大生意以NBA常规赛为观测样本,希望通过球迷的观赛与互动趋势,窥见2024年NBA亚洲版图的布局。
原本这个赛季NBA的总冠军归属就难以预测,联盟从揭幕战开始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众多读秒绝杀与准绝杀使节目效果拉满;兼具情怀和讨论度的詹姆斯40000分纪录之夜,彻底点燃球迷的热情,东契奇狂砍73分创NBA现役球员单场得分新高,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参与。
先来聚焦NBA中国的表现。NBA App、腾讯、咪咕、微博、快手等平台的立体传播,囊括了多场景内容,不断贴近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在腾讯平台,首届季中赛免费场次场均去重用户数较上赛季同时间段提高42%;付费场次场均去重用户数较上赛季同时间段提高65%。
湖人和勇士毫无疑问就是拉动季中赛收视率“狂飙”的超级豪门。哪怕湖人是压哨“上岸”,勇士提前和球迷说了“晚安”,但“湖勇大战”在球迷号召力和收视热度上依然全面碾压各路诸侯。
这些数据带来更直观的感受:首届NBA季中赛“湖勇大战”直播,腾讯免费场次的场均观众较日常增长了50%,同时两支球队也激发球迷付费意愿,使得“湖勇大战”季中赛的付费人数较日常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NBA的强IP,更有利于诸如篮球流媒体的发展,因为数字内容和手段的丰富对于年轻球迷的培养作用越发明显。
首届NBA季中赛期间,NBA官方流媒体应用——NBA联盟通(NBA League Pass)上的收视率比普通比赛日高出了足足74%。
可以说,作为收视率最高的体育联盟之一,NBA利用自身及合作平台优势,结合球迷观赛习惯进行差异化运营,有效触达年轻球迷并建立情感沟通,球迷粘性也被完全激活。
当我们回看40年前乔丹的新秀赛季,芝加哥公牛的上座率并没有因这位状元郎的到来而产生太大变化。乔丹在NBA的第一记扣篮,仅得到1.3万名球迷的现场注目,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截至2023年12月,NBA联盟、球队以及球员在社交媒体平台已拥有超过19亿个粉丝和点赞。一场NBA比赛就能够为网络贡献数百条短视频,被上亿国人观看,这是任何其他大联盟都难以比肩的。
超高度的关注使新科状元文班亚马在新秀赛季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除了赛事平台优势,文班亚马自身也非常善于制造话题。
新秀赛季的文班亚马,已经能排在NBA官媒视频播放量赛季第三的位置上。于NBA来说,在官方及社交、数字平台持续地输出多样化内容,并且根据平台调性和用户喜好,特别是年轻人的内容消费习惯,对内容做出有机调整,展现出主动拥抱年轻一代的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王鹤棣出战NBA名人赛作为在国内具有爆发力的热点事件,最终在微博收获41次热搜,全平台观看45亿次。
那场比赛王鹤棣连得8分打停比赛,全场15投9中,拿到18分3板1助,帮助Shannon队100-91拿下胜利,在腾讯收看直播的去重用户数较赛季平均付费场次提高33%。。
爆发性热点事件之外,联盟也不断在通过赛季常态化的传播数据证明自己:已牢牢抓住了亚洲这个最大的潜在体育市场。
本赛季NBA常规赛,NBA官方及球队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抖音、快手、微信等)的视频总播放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比上赛季增长了15%,球迷互动量(转评赞总和)增长26%,创造历史新高。
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市场也不例外。本赛季,NBA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国的20多位流量明星和达人合作,其中包括当红K-pop女团LE SSERAFIM。这些明星达人总计拥有9000万粉丝,从赛事宣传到价值共创,持续帮助联盟在多个渠道的曝光,这让赛事得以升温成为全网热点话题,长期积累赛事文化。
期内,NBA首次在菲律宾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NBA球迷庆祝活动——“Republika ng NBA主题月”。在此推动下,当月,NBA在菲律宾的社交媒体账户上发布的内容也吸引了1.16亿次的视频浏览量,创下了新纪录,成为亚太地区之最。
本赛季截至2024年3月底,位于北京、广州和天津的三家NBA旗舰店的客流量同比增长超过60%,NBA旗舰店线上和线下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双位数。
据统计,2023-24赛季NBA常规赛,天猫NBA旗舰店、京东NBA官方旗舰店、拼多多NBA官方旗舰店、抖音NBA官方旗舰店、微信NBA线上商城“带货能力”最强的球员是詹姆斯,库里、杜兰特紧随其后。
湖人在球队授权产品销售榜中拿下了冠军,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勇士和篮网。这也从侧面再次印证了“湖勇大战”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热度。
无独有偶。截至今年2月,NBA菲律宾线上线下商店的销售额同比翻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两家菲律宾NBA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同比增长超过175%。
如果说NBA是一种全球通用的篮球语言,那么这门语言正在被更多的亚洲年轻人所习得,他们通过消费NBA球衣等商品,让篮球融入本地的年轻文化当中。
NBA亚太门店销量及客流量持续走高,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亚洲篮球细分领域的消费市场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在体育大年,单一体育IP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其他赛事IP的竞争,而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娱乐模式的竞争,球迷及泛观赛人群的胃口正在“变大”。
本赛季NBA季后赛,热火和绿军是连续第三年交手,湖人、快船们将陆续露出獠牙,掘金、独行侠、鹈鹕还有神秘的东方力量加持。森林狼尽管在资本市场面临动荡,但出色的防守以及阵容深度或许意味着球队也是季后赛不可忽视的角色。
这16支球队,只有一支球队能够在6月举起拉里·奥布莱恩奖杯。对于NBA而言,加码赛事、社区体验和数字化平台,让球迷在比赛中获得更多高价值的情感体验,能够进一步拓展联盟几十年来,在亚洲所积累下的球迷基础。
本赛季NBA在亚洲市场的有机增长,显示出篮球运动在亚洲的迅猛发展和未来潜力。亦从中看到NBA持续投资和深耕亚洲市场,不断推行本土化演进的蝶变过程。
我们认为,亚洲篮球在NBA的商业权重上仍有上升空间,市场做大,也完全有机会跟美国本土并跑,甚至有弯道超车领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