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综述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无疑成为了帮助其克服就业困难,实现理想,体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本文梳理了以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文献,对其现状做出综述与阐释,旨在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新创业研究综述,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今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随之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讨,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自2001年到至今,在中国知网中能搜索出13780篇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历年发表数量及发展趋势见图l。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始于21世纪初,但直到2000年知网显示只有5篇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2000-2010年属于萌芽阶段,此类文章有所增加,但相对寥寥无几。2011-2014年属于起步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们的关注,但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依然较少,内容单一。2015-2020年是快速發展阶段,相关论文发表大幅增长,如图1所示,仅5年的论文总数占2000-2020年发表论文总数的87%,其研究视角开始多样化,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0世纪末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航,从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有些研究者尝试性的开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包括其定义、因素、特点、意义等方面(杨志雄2018,刘介明2016,余华东2018,贺孝忠2016,李存金2013,郭欣2020)。有些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纷纷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如高耀丽(2002)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国内大学生创。邹建芬(2011)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创办企业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够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应该包括创新能力、利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性能力”。也有些专家认为创业能力是以实现创业目标为核心,并带有创新特征的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些研究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义出发提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李人杰2010,王豪杰2012,陈飞宇2016)。
有些研究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创新课程教学。张青,叶锋,易玉梅(2018)等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德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创新创业德育教育的红色基因。康丽滢,刘丽,宁宁(2020)等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的重要意义。郭赓(2019),师海荣,向玉勇,贾小丽,张元昶(2020)等用MOOC、微课、翻转课等全新教学模式推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陈健俤,林峰森(2020)提出了创新创业微课平台构建措施和实施方案。
有些研究者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创新创业研究现状,剖析其内在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大学生双创意识的有效对策(韩增芳;马堃2011;李杰2014;唐晓虎2016;马秀丽2019;丁红艳,冯江华2019;肖红,谢昆2020:魏静2020)。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个案项目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如钟剑龙(2020)以广州铁职院校园速递创业项目为例,运用CAS理论对该创业项目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团队努力对创业项目有积极的激励作用。郭春龙,崔建丽,高维,柴源(2021)以山水绘墨茶壶的设计为个案,介绍了其设计灵感,文化背景,项目内容和存在的问题。邓小菊,郭铁成(2020)以“萌豆逗”学前教育平台项目为典型案例,对其成功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对策建议。韩淑婷,杨超,仇梦佼,夏露,杨云飞等以“戏文微信平台”为个案项目,介绍了其可行性,建设步骤和建设成果。
有些研究者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行为、创业意识、创业倾向等的关系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如贺峻熙(2019)以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柏豪(2019)从高校聚类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高校层次下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宁德鹏(2017)认为创业教育不仅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而且通过创业能力这一中介效应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
有些研究者们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纷纷从以赛组学、以赛促教、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元角度进行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研究。陈辉(2020)认为创新创业大赛是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途径;周翔,詹茜(2021)认为创新创业大赛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朱琦等(2021)探讨了创新创业大赛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王晓胜等(2020)讨论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专业知识、信息整合、工程经济和团队协作等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推动作用;夏秋(2020)以“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分析了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收获,为高职院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提出思考和建议。
鉴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如有些研究者调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解决途径(孙振凯,2017,张文龙,2020)。有些研究者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尹照涵,2017;张旭,,2015;陆廷益,2015)。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将民族文创产品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既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让产品有实际的市场化销售价值(郭少卿,2020;杨川,2018)。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基本上是以国外研究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科建设、内外环境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主,缺乏系统性的、开拓性的,符合国情的理论研究,因此未来此类研究可以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也可以进行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实践、评价体系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上,缺乏多元化的视角。今后的研究应该从心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学、社会学等视角去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而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也多偏向于理论和宏观,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模式、课程体系的分析。
已有的研究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仅限于问卷调查法,缺乏个案研究、训练研究、实验研究和混合研究。今后的研究者们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完善此类研究。
现有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现不同区域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众所周知,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色,因此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应结合区域地方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在我国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一项关乎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大学生创新型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关于此项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还存在颇多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完善。
本文系河套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新时代蒙古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与现状研究”(项目编号:HYSY202036)阶段性成果
[1]陈晖.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导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0(20):47-48
[2]朱琦,王欣,闫隽,宋成华,邢子鹏.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农机,2021(1):71-73
[3]尹照涵.内蒙古东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以赤峰学院蒙古族大学生为例[J]2017(38):60-62.
[4]夏秋.高职院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探究——以湖交院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89-190